中原经济区:承载着科学发展的新使命新希望

时间:2010-12-24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央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过科学论证,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河南省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制定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在新起点上提出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符合中央关于“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河南发展实际,承载着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新使命、新希望。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河南省委在谋划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把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当作根本任务,明晰定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的目标。这一战略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反映了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明确了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新任务,必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是加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奋力开拓,取得了巨大成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建立中原经济区,抓住了国家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机遇,抓住了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抓住了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机遇,搭建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更加有利于凝聚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有利于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更加有利于实施针对性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正在中原大地掀起。

  (二)建立中原经济区是加快转变,创新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省,河南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特别是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地处祖国腹地,又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河南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道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畅通,保障能源原材料的供给等方面承担着服务大局的重任。建立中原经济区,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路子,有利于探索走出一条集中集约发展的科学发展路子。这不仅会有力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也会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助力。

  (三)建立中原经济区是加强支撑力,促进全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原可谓中国之中,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建设中原经济区将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架通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桥梁,沟通南方与北方的交流,必将有力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河南及整个中原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建立中原经济区将会迅速膨胀内陆市场,必将有力支撑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中部崛起的必要条件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十二五”的一项重大任务。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崛起的力量还需要凝聚,崛起的条件还需要创造,崛起的道路还需要探索,崛起的速度还需要加快。在中部地区,河南的地位重要、作用独特。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5年就提出要求,河南要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以河南为主体建立中原经济区,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中部崛起的强大合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的带动,通过中心作用的发挥来增强内部凝聚力,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化区域内要素配置,实现共赢发展。现在,尽管中央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意见和规划,但由于中部发展相对不够,中心不突出,缺少凝聚力,追求向外合作的动力要比加强内部合作的动力强大。建立中原经济区,不仅能够提高中原地区的战略地位,吸引要素流入,而且能够在中部地区产生龙头作用,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整体合力,壮大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

  (二)建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突出特色,切实加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中央在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意见和规划时,从大局着眼,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提出了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的任务要求,即经过努力,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方面,这是中部地区的优势所在,建设“三基地一枢纽”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提高中部地区的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另一方面,这也是中部地区对国家承担的重要责任,建设“三基地一枢纽”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效率,维护大局的和谐稳定。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的条件得天独厚。

  (三)建立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入推进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增添中部崛起强劲动力。建立中原经济区,赋予其改革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作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就能使内陆性地区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三、切实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在全国的情况与中国在世界的情况很相似,人口总量大、密度高,经济总量位居前列,但人均水平比较低,民生保障程度有限。切实改善民生,最终要靠发展。

  (一)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是保障中原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全面小康社会更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全国。以河南省为例,2009年虽然经济总量排全国第五位,达到将近2万亿元,但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477元、14372元和4807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1.3%、83.7%和93.3%。河南人口约占全国的1/13,中原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近1/10。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步伐,推进中原崛起,破解如何将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早日建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强省的历史性课题,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中原地区的民生问题,而且对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建立中原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切实增加就业的治本之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善民生也会成为一句空话。目前,中原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测算,仅河南城镇每年就有220万人以上需要就业再就业,农村还有10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但目前城镇每年仅能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左右。促进就业的根本在于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通过打造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今年富士康与河南联姻成功,其一期工程就能吸纳18万人就业,并且由于预期富士康将吸收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河南本地企业的薪资标准受到了冲击。为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正在考虑实施加薪、增加培训机会、提高福利水平等措施。

  (三)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群众民生的有效之举。中原地区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以河南省为例,2009年的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人口超过60%的这样一个地区,农村人口多,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体民生改善的主要瓶颈。建立中原经济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生活,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

  (四)建立中原经济区、增加地方财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靠保障。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像河南这样的发展中大省,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上要靠自身发展,要靠地方财政实力的增加。2009年,河南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26亿元、总收入为1922亿元、总支出为2903亿元,国家转移支付扣除上解后将近1000亿元,国家对河南不可谓不关心照顾,但在许多方面依然是捉襟见肘,许多民生项目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设中原经济区,通过把经济蛋糕做大,形成更多的可用财力,就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从而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不断提高能力的必修课程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内陆地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关系重大,任务艰巨,是一个新创举,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注重实践,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提高党委的领导能力。“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其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为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各级党委都应当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加强学习,注重实践,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用创新实践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学习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领导干部群众创造性地用区域经济建设的办法建设经济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学会在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调动好、运用好、维护好。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合力。

  (二)注重实效,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建设内陆性的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个新考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率政府,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服务水平。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创新工作方法,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制建设,完善行政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执行力。

  (三)注重实绩,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重“显绩”,急功近利,劳民伤财,实为败绩;重“实绩”,埋头苦干,富民强国,才是功绩。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干部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又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为广大干部学习、锻炼创造了新条件。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不看“显绩”,注重“实绩”,关键是干部要有较高的境界、实干的作风,心里装着人民利益、国家前程,不琢磨个人的名利地位。党员干部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既要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中原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篇章。

  (原载2010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