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新闻: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字体: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02-01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代表委员热议新型城镇化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我省对新型城镇化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7月3日,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左右。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计2014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2%,这意味着,今后6年我省将新增100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镇生活。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预期目标,如何以人为本、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代表委员纷纷热议。
        新型城镇化必须有产业支撑
     “在一些地方,一说到城镇化,就是把政府机构搬过去,然后大力发展房地产,这样很容易出现城市空心化。”省人大代表、林州市市长王军说,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有产业支撑,比如富士康落户郑州,带动周边配套产业迅速发展;比如郑东新区CBD,发展楼宇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
     “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就无从谈起。”省人大代表、淮河医院院长程冠昌说,如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大型现代工业、商贸业,通过大型企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出台各种帮扶政策,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要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开辟一些大学生创业园区等。
        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安好“家”
     “这些年,我的一些亲戚朋友陆续进了城。”省人大代表、孟州电力公司工人张会艳说,通过会前调查,她得知亲戚朋友们进城后的收入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但也增加了
        一些新的烦恼。
     “全省有超过1600万的农村户籍人口常住城市,但却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手握这样的数字,张会艳认为,随着户籍新政、城乡养老一体化等政策的实施,今后就不该再分“城里人”、“乡下人”,也没有什么本地人、外地人。打破户籍的“藩篱”,切实让新进城人员落得了户、安得了家、享受到同样的政策,这应是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带动作用,这一点提得太好了。”省人大代表、中共固始县驻北京工作委员会第一党支部书记刘祥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民一边在乡下盖房,一边又在城里买房,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农民的住房观念进行政策引导。
     “随着城市居民的日益增多,如何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安阳市北关区委书记程利军说,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已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严重短板,今后政府应加大民生投入,同时深化投融资改革,吸引社会资金与外资参与,不断扩大城市公共产品的投资渠道。
        让城市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如今,城市GDP的排行榜大家谈论的少了,网络上、朋友圈里,被转载最多的是幸福城市排行榜、旅游城市排行榜、宜居城市排行榜。”省政协委员、北京三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厚东说,近年来,我省的城镇化日新月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显现出交通拥堵、雾霾多发等情况。新型城镇化,不能先污染了再治理,拥堵了再扩路。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宜居放在第一位,让城市看得见山水,保留足够的绿地。
     “村庄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尤其是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地域的村庄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生活传统、民间习俗、建筑风格等。”省政协委员、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马四海表示,传统村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原儿女寄托“乡愁”的居所。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的新型城镇化要注意保留文化特色,防止千城一面。”省人大代表、河南华昶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劲松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河南作为中心的时间有一半,留下了太多的文物古迹、历史符号,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
       民革河南省委建议,在合村并点过程中整村搬迁、沿用村庄原名,这样可不破坏农民世代相传的亲缘、地缘、乡缘关系,延续传统习俗和文化;同时,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结合点。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建议,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制订《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扩大“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将那些能够代表现阶段农业发展特征、具有典型农业景观的村庄保留、保护下来,共系你我“乡愁”。

版权所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豫ICP备05016546号
电话:0371-65954030(总值班室) 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hnrdxxjsz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