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3年5月28日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徐济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会议报告河南林业生态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我省地处中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9.97%提高到2012年的22.98%。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2007年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工程和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工程等一批省级林业生态工程。五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2546.6万亩,其中山区生态体系等六大生态工程2192.8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改造764.3万亩。据调查监测,2012年全省森林面积5756.5万亩、森林蓄积量142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2.98%。五年来,新增森林面积906.8万亩、森林蓄积量12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62个百分点。
(二) 农田防护林体系得到完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围绕高标准良田“百千万” 工程建设农田林网,全省平原地区基本形成了网、带、点、片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我省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省农科院连续20多年的观测,农田防护林体系可使农作物增产10%左右。以全省年粮食产量1000亿斤计算,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可达百亿斤。
(三) 林业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5年来,全省新增经济林109.0万亩、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146.8万亩、花卉苗木98.0万亩。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21.6万亩,年产量690.5万吨;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达到883.5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万多家,形成了一批人造板及林产品加工区,年木材加工能力达到2102.4万立方米,全省已建成3个林纸一体化生产基地,年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7.8万吨;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增加到174.4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达到360万亩;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4处,2012年全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3270万人次。全省林业总产值年增速超过15%,201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林业已成为一些地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鄢陵花木、新郑大枣、西峡山茱萸、灵宝苹果、济源核桃、信阳茶叶等,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 生态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固碳减排效果显现。丹江口库区、小浪底库区、淮河源头等重点生态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地质灾害明显减少。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林业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从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向森林固碳、节能减排等领域延伸。2012年省政府发布的《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显示,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7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森林和湿地)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713.5万吨,相当于全省当年总能耗排碳量的12.64%,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
(五) 依法治林有效实施,森林资源全面保护。强化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启动了我省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面积达1581万亩。实施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切实做好2200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管护工作。在省人大的高度重视下,我省首部森林防火地方性法规《河南省森林防火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系统共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5处,总面积757.1万亩,涵盖了全省8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7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0处,41.2%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六) 生态文化建设进展顺利,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活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县30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单位26个、省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3个(含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企业)。建成林业生态县134个。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尽责率达到90%以上。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多届中原花博会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活动,传播了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采取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11月,召开了省市县乡四级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林业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2009年11月,召开了省委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明了林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从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村镇绿化列入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项民生工程” 建设内容。省政府将林木覆盖率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将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列入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林业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 科学规划。2007年,在广泛调查、专题研究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多次征求省直单位有关部门和国内专家意见,采取自下而上、以县为单位的方法,科学编制了《规划》。省政府组织院士和著名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论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印发全省实施。省政府连续五年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按《规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
(三) 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基本完成了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等基础改革任务,全面展开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省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率达到70%,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00多家。开展了森林保险、重点工程招标造林试点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通过不断创新造林机制,激发了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新局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
(四) 创新管理。改革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和审核办法,改一个工程一本设计为所有工程一本设计、一次审核。改革营造林和种苗资金补助使用办法,改资金和项目同时下达为项目下达后预拨一半资金、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全部资金。改革支撑体系资金分配办法,所有资金与林业用地和森林面积及区位重要程度紧密相连,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规范化。改革核查办法,增设稽查环节。实行“阳光操作”,年度营造林计划、补助标准、造林核查结果、造林育苗补助和支撑体系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情况均在河南林业信息网进行公示,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全程监督。推进政务公开, “两转两提”,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制定服务规范和标准,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能。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林业生态承载能力不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河南省森林面积在全国列第21位,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第20位;人均森林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蓄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分布不均,60%以上林业用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布在豫西伏牛山区。森林结构不合理,纯林多,中、幼龄林多。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山区还有550多万亩造林困难的宜林荒山荒地亟待绿化,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需要完善提高,已建生态廊道急需提高建设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新建高速公路绿化任务十分繁重,1600多万亩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亟需抚育和改造。
(二) 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林和花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标准化生产滞后,优良品种数量较少,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绝大部分速生丰产林缺乏有效的抚育管理,生长量低。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刚刚起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旅游业发展缓慢。201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比值为52∶40∶8,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
(三) 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不强。林业资源监管手段落后,基层林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不断加大。省级造林投资实行“以奖代补”,有些省辖市、县(市、区)财政投资不到位,支撑体系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划》要求实施,营造林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部分造林质量不高。550多万亩困难造林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难肯的硬骨头”,要达到造林绿化的目的,每亩投入需千元以上,而目前造林补助费每亩仅200———300元。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造林后期管护经费,生态建设和巩固提高的难度很大。
四、下一步打算
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党章,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产品已成为全社会的短缺产品,在我省尤为突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的重要职能。解决生态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林业建设,加快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结合河南林业生态建设实际,省林业厅、国家林业规划院共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已通过省政府组织的有关院士专家的评审,目前正在按程序报批。规划按照“四区三带” 区域生态网络布局,实施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工程(其中国家林业重点工程9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4个)、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提升工程、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工程、支撑体系提升工程,到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50%,森林蓄积量达到174亿立方米,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双增长(以下简称“双增”)目标的实现。
五、建议
一是建议人大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的监督力度,每年开展一次专题视察,或开展一次林业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以更好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立法的支持力度,加快湿地条例立法,并把省级以上公路通道绿化条例列入调研、出台计划,以加强湿地保护和通道两侧的生态建设。三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量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使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确保“双增” 等目标的实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林业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省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抓实干、务实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加快美丽中原建设,努力使中原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晰、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