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4年5月27日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 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科技研发、重大专项实施、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重大农业科技研发、科技专项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有“郑单958、浚单20” 玉米品种和“郑麦9023、矮抗58” 小麦品种。“郑单958” 连续11年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位, “浚单20” 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6亿亩,是我国第二大玉米品种,“郑麦9023、矮抗58” 先后成为我国第一大小麦种植品种。全省累计通过审定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系)29个,获得新品种权20个,小麦、玉米品种选育水平居全国前列,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启动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玉米收获机械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 等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创造了多项全国高产纪录,有力助推了我省粮食持续稳产、增产。二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我省利用已有的资金和渠道,努力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开展了小麦、玉米、大宗蔬菜等11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现已设立首席专家11人、岗位专家3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7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省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5家,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加强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我省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工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省现代农业领域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突破,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达6个,如:依托河南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立的“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思念、双汇、三全” 食品企业建立的食品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成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检验中心等60多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组织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院所围绕种业新品种培育、创意农业、粮食深加工装备等领域,与相关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共同建设了15家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省院合作、省部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成效显著,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合作开展“省院合作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项目” 和“省部共建河南农大”。三是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针对我省种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启动实施粮食作物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工程,择优培育了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种业企业。2012年,秋乐种业、平安种业、天存种业、敦煌种业等4家企业获得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的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资金4200万元,2013年又列入国家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滚动支持计划。我省种业企业被农业部评为三A级种子企业9家、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6家。2011年以来,由种子企业单选和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选育的品种143个,占全省审定引进主要农作物232个品种数量的70%。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以科技示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稳步推进, “十一五” 以来,先后在全省120多个县(市、区) 建立各类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示范点、高产示范方) 1400余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5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截至2013年底,我省共争取国家和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260项、获得资助资金16520万元。以基层农技推广站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以来,按照国家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层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两个全覆盖” 的要求,中央和省级共投入4.65亿元资金用于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我省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百千万” 工程,规划建设了1030个基层农技推广站,承担种植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农机技术推广和监理服务,已成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基层延伸技术服务的平台。同时,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覆盖了122个农业大县、4.36万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业科技园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我省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5家,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正在筹划建设覆盖主要农区的“中原农业科技示范区”,力争列入国家层面。五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自2012年我省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以来,我省重点开展了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开发了服务粮食生产、畜禽生产、新型农村社区、远程医疗等内容的涉农信息系统近30个,开展了河南省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远程智能调度、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服务、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等专业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依托河南农业信息网及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科技情报所的科技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我省现代农业科技情报及应用信息体系。六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进一步强化。我省已建立了以杰出青年、杰出人才、中原学者、院士为梯队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体系,截至2013年底,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原学者31人、杰出人才329人、杰出青年442人,建立科技创新团队268个,其中半数以上为农业或粮食科技中的专业人才和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存在重复建设、协作合作不够。我省现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管理上分属发改、农业、科技、科研院校等部门和单位,各创新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存在管理多头、设置重复、配置不合理,资源共享难度大、利用率低,制约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推广、应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条块分割,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结合不密切,技术需求与供给脱节。科研成果重专家鉴定验收,轻市场检验,科研成果虽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少。三是农业科研系统内协作不够。由于我省省、市农业科研院所隶属不同行政区域,往往是自我运行、自我发展,削弱了农业科研院所系统整体实力与创新效率。加之财政预算体制等原因,缺乏宏观调控手段,难以形成大协作、大联合的格局。四是财政投入农业科研资金不足。尽管我省财政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造成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尤其是市级院所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仪器设备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三、下步打算
一是建立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导,建立多部门参与,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农科院、河南农大等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部门职能,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协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协商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形成统一管理、有效合作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二是深化现代农业科研人才管理的改革创新。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选定科技攻关方向,集中全省优势科研资源和人财物力,组建不同主题的农业科技攻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团队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以团队优势进行农业科研攻关。要打破目前因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格局,建立协同创新和联合会商机制,形成协作有力、扎实有效、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人员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在保留其原有的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身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科技攻关目标参与不同的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技创新团队可以依托科研院所设置,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组建。三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予以倾斜,重点扶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申报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使有限的经费得到合理使用,重点支持那些真正具有推广价值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科研成果,减少和杜绝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奖励、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人才流动、职务晋升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