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薛兴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动监督动员会之后,济源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把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督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认真部署,狠抓落实,创新联动监督载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济源市重点实施了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复试点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和省人大常委会及相关厅局领导先后专程到济源视察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济源市人大常委会把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督与“美丽济源” 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联动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对联动监督作出专题部署,明确市环保局作为牵头单位,加强沟通协调。二是听取专题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济源市政府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情况的工作报告,充分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并向市政府提出要强化责任、明确目标、抓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审议意见。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在媒体开设专期和专栏,抓好宣传教育;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全市土壤污染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措施予以落实,营造了联动监督的浓厚氛围。四是确保监督效果。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保障机制,定期发布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信息;提高涉重金属企业环保准入门槛,严禁新改扩建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对全市所有涉重金属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过程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排放。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济源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职尽责、有效监督,济源市政府把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连续8年,市政府1号文件都对土壤和重金属综合整治做出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赢得了工作主动。一是重金属减排目标提前完成。通过综合整治和提标改造,济源市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确定的“到2015年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30%” 的目标。二是主要特征污染物稳定达标。监测结果表明,济源冶炼企业周边环境中的铅浓度达标率已达95%以上,提前实现了环境保护“十二五” 目标。三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经近5年来对豫光金铅等企业周边的土壤进行跟踪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基本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四是积累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经验。通过实施济源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积累了初步试点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控制污染源头。一是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济源累计淘汰退出涉重金属企业74家,涉重金属企业总数由原来的80家减少到6家,13家炼铅企业的92口烧结锅全部取缔,工业总产值减少近百亿元。2009年,济源在全国率先淘汰了涉铅企业目前仍符合产业政策的烧结机生产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改造提升工艺。督促保留的涉铅企业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豫光金铅等3家骨干企业全部采用富氧底吹和熔池熔炼新工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三是严控发展规模。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从严从紧限制涉重企业发展规模,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2、强化监测监管。一是开展重金属污染研判和预警。建设重金属监测重点实验室,进行土壤重金属长期跟踪监测,建立重金属监测网络,安装重金属自动在线监控设施62套,每天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以网格化环境管理为载体,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涉重金属企业的环境监察力度,严格监管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三是确保达到整治要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巩固整治成效,实行涉重金属重点企业长效跟踪监督机制,定期对环保设施运行、物料贮存及固废处理、无组织排放等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涉重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和提标改造,持续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
3、落实综合防控。一是调整土地功能。对豫光金铅等3家企业1公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的6900亩土地全部流转,由企业租用建设防护林带;同时将1.6万亩污染土地调整退出,不再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切断了铅等重金属通过农作物进入社会居民生活的途径。二是新建寄宿制学校。市政府投资4亿元新建了3所寄宿制学校,使冶炼企业周边14岁以下学生全部脱离了铅环境。三是推进村庄搬迁。完成金利金铅周边3个村的搬迁工作,豫光金铅周边柿槟村的搬迁安置房已建成。目前市、镇两级财政已投入村庄搬迁资金3.5亿元,预计全部完成搬迁市、镇两级财政将投入资金10亿元以上。
4、抓好修复试点。一是植物种植试点。主要通过种植蜈蚣草和伴矿景天两种超富集植物进行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该方法的优点是修复彻底,缺点是修复时间长,费用相对较高。二是化学稳定法试点。利用分子键合修复技术,向土壤中加入化学制剂稳定重金属。该方法的优点是修复时间短,操作方便,费用相对较低,缺点是部分粮食不能稳定达标,仍需突破技术瓶颈。三是抗富集作物品种筛选法试点。分别在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土壤进行试验,筛选对重金属吸收能力弱的农作物品种,已完成100多种玉米、小麦的种植和多种修复技术实验。经监测,济源及河南在种的各玉米品种重金属含量全部达标,小麦样品正在进行监测。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济源市在土壤污染防治联动监督工作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以及部分工作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现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领导参考借鉴。
1、加大修复技术研究。鉴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重,全国尚无成熟的修复技术可借鉴,建议省级相关科研单位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修复技术研究,为下步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2、强化联动执法监督。为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建议省相关职能部门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请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汇总整理相关意见并颁布实施,跟踪监督落实,确保工作效果。
3、加快土壤环保立法。为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快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规范各级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和自我约束行为,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职责。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及相关部门对济源的环境污染整治提升工作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借此机会,向省人大常委会及省相关厅局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步工作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指导下,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监督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河南” 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