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关于高成长服务大省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4-10-24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组

(2014年9月)

 

省人大常委会:

        按照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按照监督法的有关规定,省人大常委会第31次主任会议制定了《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大卫为组长,王国振、郭新和、戚建庄、杨汝北、刘建功、孙刚、闵虹、菅明军等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为成员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组。5月30日,调研组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调研,召开了有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及入驻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有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将意见和建议转交河南检验检疫局、郑州海关等部门研究处理。6月份以来,调研组赴开封、许昌、漯河等省辖市,通过听取当地政府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形式,了解我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8月29日,听取了省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民政厅、人社厅、商务厅、卫计委、统计局、旅游局、金融办等单位关于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听取了河南检验检疫局、郑州海关等部门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问题整改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河南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业态模式新、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科教、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扩量提质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支撑。

        (一)服务业整体运行情况

        1、总量不断扩大,比重持续提高。近年来,我省服务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6607.89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10290.49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8%,高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8位、中部六省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005.67亿元,增长8.6%,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提高0.3个和0.4个百分点。

        2、投资继续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我省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增幅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2013年,服务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239.34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4.39%,比2010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完成投资5941.73亿元,增长23.0%,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45.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增加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招商成效显著,外向度不断提升。我省服务业成为外来投资的热点领域,UPS、俄罗斯空桥、普洛斯、顺丰、菜鸟、京东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入驻发展。201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99.5亿美元,服务业外商实际投资达33.9亿美元,分别是2008年的3.4倍和3.2倍,服务业领域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169%,占全省总额的46.5%。

        4、就业和税收稳步增长,贡献明显增强。近年来,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年均增长5%,2013年总计约18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8%;全省服务业完成税收1636.22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52%,创历史新高。服务业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阵地。

        (二)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1、现代物流业。依托空、铁、公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优势,不断强化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和节点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全省重大物流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郑州综合保税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郑欧国际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连通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澳洲的货运航线网络初步形成。2013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25.6万吨,增长68.5%,居全国主要机场首位;全省快递物流业务总量居中部第一,郑州市在全国快递50强城市排第16位;菜鸟网络、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在豫布局物流节点设施。食品冷链、医药、汽车等行业物流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物流基地。

        2、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快速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培育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达到4200亿元和5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50%。2013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4.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超过40家,许继软件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我省在全国首家开展E贸易试点测试,形成了郑州模式,赢得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先机和历史机遇。目前,E贸易试点企业备案191家,累计备案进出口商品30272种。

        3、金融业。近年来,我省重点围绕繁荣市场主体,强化金融集聚,推进金融创新,扩大融资规模,不断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壮大。2013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81.77亿元,增长15%,占GDP的3.7%;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049.5亿元和23100.9亿元,居中部六省首位;全省保费收入916.52亿元,居全国第6位;全省社会融资规模5691亿元,比上年多849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已有9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行股票97只,募集资金总额1831.32亿元。

        4、旅游业。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2013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分别增长13.2%、15.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33万人次,旅游创汇6.6亿美元,分别增长8.7%和7.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2和4.6个百分点。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国前十位。截止2013年底,全省拥有5A级景区11家,涌现出“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 等全国闻名的旅游发展模式。全省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0个,重渡沟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样版。

        5、文化产业。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强省建设,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双十” 工程。2013年,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覆盖率达90%,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跃居全国第2位;全省动画片产量跃居中部第1、全国第8位。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跻身全国10佳创意产业园区之列,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建成投用,大河报入选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获2013年度环球时报总评榜“年度最受国际关注中国文化园区” 荣誉。

        6、健康、养老服务业。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网络服务等健康管理服务较快发展,郑州大健康、郑州仁人健康体检中心、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等一批民营机构投入运营。2013年,我省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达492.67亿元,增长15.7%。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建成“12349” 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平台10个,养老机构达到3600多个,总床位2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4张,投入使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00多个,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近9万人。

        (三)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情况自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两区” 的安排部署以来,各地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促” 的基本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亮点特色,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全省“两区” 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正在成为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重要引擎。截至2013年底,全省“两区” 入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1.46万家、23.36万户,吸纳就业92.6万人,渣打银行、华润集团、大连万达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陆续签约入驻。2013年,全省“两区”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763.4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利用省外资金的26.5%;完成投资635.3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投资的5.7%;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3.2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4.1亿元,占全省的6.7%;实现税收133.2亿元,占全省服务业税收总额的7.6%。

        二、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看,高成长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分析,我们也了解到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矛盾问题,主要有:

        一是增速和占比偏低。多年来,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2013年为32%,远低于全国46.1%的平均水平, 居全国31个省市的末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8.8%,只排在全国22位,中部地区倒数第二。此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不断提高,但与全国水平比较,仍低17.4个百分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内部结构仍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格局尚未打破。从产品结构看,服务业的产品供给单一、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消费和生产制造快速增长、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研发、设计、采购、营销、售后等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当前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需求。从组织结构看,服务业品牌少,龙头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缺乏实力雄厚、影响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

        三是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我省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实力强、影响大的大企业、大集团。2013年,全省100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有13家;全国服务业100强中,我省仅有2家。

        四是新兴领域开拓不够。与服务业发展先进省份比,我省在互联网金融、专业设计、检验检测、物联网科技服务等新业态培育上步伐较慢,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医疗与健康等从原有领域衍生出来的新模式发展力度不够。E贸易试点优势未有效发挥,引进大电商、支付企业少,与上海、宁波等试点存在一定差距。

        五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层层限制仍严重制约着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的支撑能力不足,用水、用电价格偏高,社会资金进不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成长性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要充分认识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严峻性,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创新的勇气推动高成长性服务业的发展。学习研究高成长性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引导、驾驭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在认识上有更大提升,在目标上有更大追求,在工作中有更大作为,努力形成推动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要突出发展重点。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发挥我省交通枢纽的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要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在金融创新上下大功夫。作为文化旅游大省,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人口大省,不能失去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机遇,要加快其发展速度。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培养结构,注重引进紧缺的人才。

        (三)要完善组织协调。高成长性服务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其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完成。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特别是在高成长服务业建设发展战略、政策制定实施、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

        (四)要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细化促进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市场准入、要素保障、金融支持、行业标准等政策,切实落实服务业水、电、气费等与工业同价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加强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并积极鼓励引导民资和外资投向高成长性服务业。

        (五)要强化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区和服务业特色园区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高集聚、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高成长性服务业集群。

        (六)要构建大通关机制。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E贸易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升营商环境,降低综合成本,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E贸易通关便利化、通关模式多元化。

        (七)要加强统计考核。要抓紧研究探索,逐步建立覆盖高成长性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核算体系,努力做到各类数据应统尽统,使统计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的状况。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八) 要处理好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市场,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核心能力、高附加值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生相伴态势。要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机制和发展环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豫ICP备05016546号
电话:0371-65954030(总值班室) 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hnrdxxjsz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