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当前位置: 两会要闻
建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字体: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3-03-12

  文化如水,润心无声。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

  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的。“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字数虽不多,却铿锵有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拥有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怎样让历史的资源变成今天的财富?如何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真正打造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好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拿出真知灼见。

  用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数万名海外华人华侨拥向河南新郑,参加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他们说,中华民族的根在这里,魂在这里。

  生于斯,长于斯,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凌解放不禁感叹:上苍赐予了河南最丰富、最雄厚的文化资源。不夸张地说,河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代表着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勃兴。河南的文化人,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要担起这个历史责任,潜心研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方法和路径。他建议“盛世修典”,要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哲学思想以及宗教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和整理,去粗取精,做成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程度与影响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应该创新传播形式,把中华优秀文化向全世界推介。她建议,要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坚持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将政府的力量与民间的力量有效整合,既有公益性的文化交流,又有市场性的产品开拓,形成对外文化传播的整体合力。要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支持政策,特别是对于民间文化交流要给予鼓励,对于出口的文化产品,要有相应的财政鼓励和税收优惠政策。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市政协副主席舒安娜说,文明的传承创新,首先要回溯历史,分辨古人哪些智慧对我们有用,哪些东西应该传承,哪些东西必须摒弃。我们传承的文化一定要是既能转化为精神动力,也能转化为物质动力的文化。

  保护才能传承,传承才有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不断提高,措施有所加强,但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消失,历史文化信息附着的遗迹荡然无存。而这些历史文化信息,正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家园。

  杨丽萍建议,各级政府要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把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总体布局。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最大可能地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保持其地方特色,使其在城镇发展中综合、整体性地传承历史,并成为新街道、新城镇、新社区中的独特风景,让文化遗存与城镇化建设相辉映。

  公益性文化人人共享

  看书、看戏、上网、去博物馆、科技馆,这在一些大城市不是什么问题。而在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就不是那么方便了。

  全国人大代表、省豫剧一团副团长李金枝说,为了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河南推出了“舞台艺术送农民”的活动,政府出资鼓励各艺术院团下基层演出,按演出场次给予补贴,基本实现了每个村每年收看一次演出的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数字图书馆、免费电子阅览室、全民健身运动、全民阅读、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和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免费开放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扶持鼓励文化、体育、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设施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开放,发挥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通过制定政策、定项补贴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抵扣个人税赋方式,鼓励公民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陈茁 杨凌 冯芸 柯杨)

版权所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豫ICP备05016546号
电话:0371-65954030(总值班室) 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hnrdxxjsz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