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 时代正可为 青年当有为

时间:2022-11-02  来源:河南日报

  用红旗渠精神为青少年“强筋壮骨”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马福运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原大地鲜明的“文化符号”、党和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工天河”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红旗渠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形态,蕴藏着百年大党无坚不摧的精神密码和红色基因,具有震撼人心、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广大青少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我们要通过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我们要全面审视红旗渠精神的教育价值,做好传承弘扬工作,系统提升红旗渠精神对青少年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教育力和价值塑造力。要继续深化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生成逻辑、传承脉络和时代价值,为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要着力推动红旗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青少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坚毅品格,引导他们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整理)

  在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种子”

  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教师 马超群

  我是金沙小学的一名“90后”体育老师。工作之余,我还喜欢摄影摄像、给孩子们编排红色主题的舞蹈,然后拍成微电影,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演绎、了解革命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谆谆寄语,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带孩子们在黄河边拍摄校园版微电影《金刚川》时的场景。拍摄过程中,沙子灌进了鞋里,脚下的泥水把衣服都浸透了,但没有一个人喊苦。由于只有一个机位,一些镜头要完成多角度拍摄,需要重复拍摄几遍,孩子们真摔、真倒,脸上、衣服上沾满了泥巴,那一刻我看了也心疼,他们却说:我们这不算什么,当年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比我们辛苦百倍。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也是我拍摄这部微电影的初衷。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还不知道,或者还无法真正体会,现在的岁月静好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只是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他们灵魂的塑造者。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是不可推卸的职业使命。

  电影《金刚川》让我深受触动,我想通过舞蹈演绎的形式,让学生走近可亲可敬的革命先烈,亲身体验和感受英雄人物为祖国甘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没想到,拍成微电影发到网上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赞赏,很快就登上了微博热搜,这让我和孩子们深受鼓舞。后来,我们又接连拍摄了两部红色主题舞蹈微电影,一部是去年在新疆哈密拍摄的《西路壮歌》,孩子们第一次站在草原上跳舞,演绎西路军英勇悲壮的战斗故事;一部是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的短片《青春》,致敬五四运动中的革命先烈。这些作品题材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次演绎都是成长。微电影的成功,让我更加坚定,要创新教学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把信仰的种子植根到学生心中,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河南日报记者 冯军福 整理)

  摒弃骄娇二气 在奋斗中绽放青春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 王艺翰

  读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到红旗渠去参观。第一次看到蜿蜒穿行于太行山间的“人工天河”,在城市长大的我难以想象,这是当年的林县人民凭借双手,用锤子、铲子等最普通的工具和方法一点点开凿出来的,我感到非常震撼,这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令人动容。

  在修建红旗渠的十万大军中,有很多是和我年纪差不多的青年人,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的奋斗故事还有很多。正是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这些先辈一直都是我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不断汲取着奋进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看到身边的医生、社区工作人员等很多人都在为我们的安危奔波,我想自己也要为抗击疫情做些事情。

  作为校学生会主席,我带领大家一起想点子去丰富同学们封校期间的课余生活。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小小百家讲坛”活动,与郑州其他五所高中联办线上春晚,很多开拓性的尝试,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重回活力,我们也留下了独特的青春记忆。

  去年7月,郑州遭遇特大暴雨。我第一时间组织学生会投身抗洪救灾志愿活动,我和同学们到金水区社工中心参与志愿服务,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扛起了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担当。

  一天夜里,我接到社工中心通知,有一批物资需要紧急运送,我穿上衣服就赶过去了。深夜里的社工中心灯火通明,志愿者从各处赶来帮忙。汗水很快把大家的衣服浸透,但没有人停下来,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今年4月,我作为中学生代表,参加了由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行的省直各界青年弘扬五四精神投身“十大战略”座谈会,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听了他们的事迹,我受益匪浅,心里默默地把他们作为我今后学习的榜样。

  面向未来,我一定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向祖辈、父辈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理想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德和精神;学习他们面对危险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摒弃骄傲自满之气、娇生惯养之气,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将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整理)

  在守护公平正义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巩义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贺晓莹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当我摘录下这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对年轻一代的殷殷嘱托,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涌上心头。

  我是2015年加入检察队伍的。入职第一课,是单位电梯里悬挂的工作行为准则——认真、快、坚守承诺、决不找借口。7年来,这几个字始终激励着我努力工作。

  今年6月,我受理了一件虐待老人案,犯罪嫌疑人石某是名护工,被害人是他看护的一名老人。监控显示,案发当晚,被害人想掀起门帘出门,石某有进入被害人房间的动作。第二天,被害人被查出股骨、肋骨骨折。被害人称骨折是石某将其推倒在地所致,但石某坚决否认。由于房间门口挂了厚厚的门帘,双方“会面”情形监控中看不清,案件陷入僵局。

  其实基于现有证据,完全可以作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但我过不去心里这道坎儿。20分钟的监控,我反复看了几十遍,随后又走访了被害人,到案发现场观察建筑结构、房间布局,与接诊医生、法医深入交流,最终完善了证据链,石某将受到法律惩罚,老人也得到了相应赔偿。

  在很多人眼中,检察官站在公诉台上义正词严的形象,很是光鲜。其实,每个案件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沉甸甸的,因为任何一个疑点,就可能影响案件走向,影响当事人的人生,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想在公诉台上底气十足,背后就得付出艰辛努力。

  我曾经办理的王某等16人寻衅滋事案,涉及人数多,但证据不足。我怀着6个月的身孕,与同事沿着崎岖山路实地走访完善证据,最终将王某等人所涉嫌的犯罪事实全部查清。开庭前,我因胎儿有宫内缺氧迹象被“扣”在医院,医生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允许我短暂离开,就这样,我戴着住院手环赶到了庭审现场。

  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官,我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要向老一辈检察人学习,摒弃骄娇二气,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在守护公平正义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河南日报记者 周晓荷 整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 许宇蒙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的讲话,让我热血沸腾,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当时,我正上初二。我在新闻里看到,总书记走进麦田,看到小麦长势喜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记得,当时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家郭天财教授向总书记汇报小麦长势。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上河南农业大学。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远超一本线。不顾家人的反对,我毅然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立志要成为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的新时代知识青年。

  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后,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去年5月10日,我和两位同学勇敢走出舒适的象牙塔,回到兰考县许河乡创业,我想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上一展抱负,也想用自己的所学为父老乡亲们出点力。

  我们吃住在村里、调研在村里、传授技术也在村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学生农民。经过摸索,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与农户签订合约,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经过一季玉米的种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近3000元。慢慢地,乡亲们从不信任到和我们成了朋友,也愿意把土地交给我们打理。去年7月,由我负责的“兰考县弘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注册。今年,我考取了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掌握更多本领后,我要继续扎根家乡、扎根农村,带着更多乡亲们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呼唤人才,生逢其时的我,一定要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整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