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 美丽乡村 绘就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2-11-01  来源:河南日报

  积蓄力量快步走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 闫春光

  前段时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和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我一直关注着。听到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时,我特别激动,心里谋划着要大干一场。

  我对总书记的感情不一样,感觉他就像家里的亲人。2014年3月17日,总书记来到了俺家。当时家里还很穷,我也正处于低谷。总书记嘘寒问暖,鼓励我不要气馁,要努力脱贫,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坚信跌倒能爬起来、站起来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2015年,我靠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办的养鸡棚赚了几万元,当年脱了贫。2018年,我抓住发展乡村旅游机遇,又开办起油坊,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和村民一起奔小康。条件好了,我把两个孩子送到了县城的寄宿制学校上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爱人在村游客接待中心当讲解员,生活很幸福。

  这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张庄的学员、游客少了,香油销售遇到了不少难题,我就思考着如何调整思路,在别的方面谋划做点事。

  最近总书记在延安、安阳考察时,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把相关的报道看了好几遍,琢磨了好久,感觉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产业发展上多下力,实干致富。最近,我在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旁承包了100亩地,已经种上了小麦。当然,种小麦不是最终目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和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初步设想是发展一到两种经济作物,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8年前,总书记的鼓励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现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为我指明了致富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按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去思考,去努力,去实实在在地干,日子就能越过越好,幸福路就会越走越宽,乡村就一定能变成实现共同富裕的“宝地”和“福地”。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整理)

  多种粮 种好粮

  滑县焕永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兼总经理 杜焕永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到延安和安阳考察,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这让我们农业大县滑县的农民感到非常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一名土里刨食的农民,我深知,有限的土地、粗放的管理加上肩拉背扛的耕作模式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怀揣着做大农业的梦想,2013年,我成立了滑县焕永种植农民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缺资金、少设备,困难很多。但我们赶上了党的好政策,随着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农资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大伙儿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逐步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问题。我们先后购入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摘穗机、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烘干塔等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挑起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这根“金扁担”,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农业的禁锢,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入社会员已达150人,流转土地2048亩,托管土地5万亩。

  我认为,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一方面注重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知识技能培训鼓励引导群众多种粮、种好粮;一方面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副产品销售。

  今年我们种植冬小麦1700亩,采用全过程机械化智能管理,同时为农户提供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等服务,争取让农民朋友们节本增效、增加收益。下一步,我打算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上下足功夫,更加科学、精细地管理好农田,稳定粮食产量质量,争当多种粮、种好粮的“带头人”,让咱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整理)

  农村就是“诗和远方”

  乡村运营师、栾川县沃地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杏杏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和所有农村孩子一样,从小就梦想到城市闯一闯。

  2016年大学毕业后,我如愿留在洛阳市一家银行任职。但骨子里的不安分,让我并不甘心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2018年,我决定返乡创业,在家乡栾川县开办了一家烘焙工作室。由于草莓是烘焙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而栾川本地很稀缺,我就又萌生了自己种植草莓的想法。就这样,我与农村的缘分再次开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我决定在家乡创办一家有特色的农场。在我的构想中,农场并不只有黄土和汗水,还要有农村的“精气神儿”,既要好吃好玩,又要时髦有趣,成为城市人的“诗和远方”。

  2021年,在栾川县石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流转了60多亩土地,建起了沃地农场。这是一个集批发、零售、采摘、体验、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有16个温室大棚和20亩室外采摘体验区,种植了本地稀缺的品种草莓、牛奶小西瓜、阳光玫瑰葡萄和有机蔬菜等,游客可以在农场采摘、烧烤、露营,感受大自然的闲情逸趣。每到采收期,还会吸引不少周边村民来打零工。

  今年,我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石庙镇龙潭村乡村运营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作为90后,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眼下,沃地农场二期30亩已经开始建设,新的四季采摘观光大棚预计在年底建成,届时,还能再带动20余人就业,沃地农场也将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整理)

  田野上放飞创业梦

  漯河市豫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尚晓良

  大学毕业后,我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不解的选择——回到家乡临颍县固厢乡城顶村继续当农民。

  这个念头源于我在大学期间参加团中央组织的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项目,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看到了无土育苗发展的广阔前景。当时我就想,要把先进技术带回家乡,为乡亲们带回更多农业增产增收的“法宝”。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10余亩地,研发育苗新技术,开展穴盘基质育苗,并注册成立了漯河市豫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搞农业,经验很重要。为了积累经验,我除了向前辈请教外,还注重实践。创业之初,我几乎每天吃住在大棚里,从选种、催芽、播种到排苗、出苗,每个环节都仔细观察并一一做好记录。

  慢慢地,育苗基地面积由原来的1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300余亩,育苗量达到5000万株,培育的种苗销售到全省乃至全国。

  为了提高产能,保证种苗质量,在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我还带领研发团队刻苦攻关,先后获得7项国家专利和1项省级科研成果,并参与制定了2项河南省地方标准。

  新农民要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2017年以来,我们通过聘请专家与本地种植能手共同授课,培育高素质农民1325人,并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见习岗位,为周边300多名农村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

  凭着对农业的热爱,我在田野里放飞梦想,个人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在我的带动下,一些大学生也加入回乡创业当新农民的行列,并成长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是青年的光荣责任,我坚信,未来的农业属于年轻人、属于新农民。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河南日报记者 谭勇 整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河南高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 张锟

  河南是农业大省,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河南还不是农业强省,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经营效益低、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人均收入低等方面,必须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部署、新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强省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首要是加快产业振兴。在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前提下,应该把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把农业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为农业大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提供坚实基础。要以大产业观对待乡村产业体系创新问题,把传统农业链条延伸和价值增加作为创新重点;以大农业观对待农业生产体系完善问题,将三产融合发展、城乡区域分工合作机制建构和园区基地平衡布局作为工作重点;以大食物观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将种养结构优化调整、粮油肉蛋菜生产、设施农业发展与守牢耕地红线统一起来;以大经营观对待种业振兴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问题,将种质技术及生产技术创新、粮食收储机制调整及粮食主产区和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建构与粮食稳产增产统一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需要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要坚持遵循规律、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统筹县域村庄分类布局、乡村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生态涵养及文化传承创新需要,高质量加快乡村生产生活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我省乡村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加强乡村生活住房及基础设施等建筑设计、建造施工和运营管理,确保舒适安全、宜居宜业,提升乡村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不断美化乡村环境风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还需要加快破解乡村人才匮乏难题,增强乡村人口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需要系统深化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释放乡村发展资源活力;需要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创新重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整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