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 赓续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22-10-31  来源:河南日报

安阳殷墟景区讲解班班长白婷

  我是安阳殷墟景区的一名讲解员。习近平总书记到殷墟考察时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我们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从2009年大学毕业来到殷墟担任讲解员,到现在已有13年时间了,我从一个单纯热爱传统历史文化的毕业生,成长为熟知殷商历史、热衷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讲解员。

  殷墟景区讲解班是首批“全国青年文明号”。为更好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我带领讲解班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游活动,开发了“环宫而垒”“穿行都邑”“绘梦殷商”等课程,让青少年体会古老甲骨文字的结字规律,通过精美的青铜文化、玉文化感受3000年前中国古人的审美和情感,充分体会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殷殷嘱托,让我们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我们感觉自己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责任,一刻都不能懈怠。

  在今后的讲解工作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因人施讲,因情施讲,使用信息化、多样化的手段传播好殷商文化,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使各领域、各年龄段的游客领略沿用至今的汉文字体系和精湛高超的技术成就,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甲骨文中殷人自称“大邑商”“天邑商”满满的自豪感。

  我想,讲解员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更是连接现代人与历史的桥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把殷墟故事讲得更好,更加“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贡献力量。(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整理)

  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总书记不但肯定了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纽带作用,而且明确了甲骨文作为汉字早期形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同时,启动了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上至离退休老人,下到中小学生,纷纷打电话咨询或投稿,掀起了破译“甲骨文”的热潮。今年8月初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吸引了7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200多万文字文化爱好者关注了线上直播。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认为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转化为观众能看懂、听明白的知识,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从2014年开始,我们创办了甲骨学堂,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8年时间吸引了全省各地4万多个家庭参与。甲骨学堂不仅在馆内办学,还走向馆外,与殷墟博物馆、林州红旗渠纪念馆等安阳域内6家研学基地形成联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走进校园、社区甚至偏远农村。

  2021年,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编辑出版了《甲骨学堂——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教育系列精品课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利用甲骨文开展语文识字教育的范例。我还通过撰写论文、课题等方式探索甲骨文推广普及的方式方法,建议科学地把甲骨文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识字教育中去,让学生通过甲骨文掌握汉字知识,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会把传播汉字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持续推进甲骨文研究推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整理)

  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我在二里头遗址已经工作了20多个年头。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支撑遗址,我有幸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过程,更见证了这座东亚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此,我深有体会。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中国考古学学科范畴内科技考古研究力量介入最全的一处遗址,研究团队集结了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遥感影像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多学科综合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的历史内涵,实证了二里头王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发达的资源网络和高超的政治文明。

  距今38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所在的中原地区先民,在继承本地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周围文明先进因素,创造出注重秩序、强调融合的青铜礼乐文明,开启了中国王朝文明的序幕,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先民创造的一些文明成果向外广泛传播,传播的是牙璋、铜铃、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陶盉等礼制用器,并非普通生活用器,表明二里头文化的政治礼仪、制度、思想影响传播到了那些区域。二里头文化的诞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讲仁爱、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二里头遗址被大多数专家认为是文献中的夏都,它的发掘和研究只有63年,还有大量空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将做好科学规划,继续坚持多学科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地发掘、研究、阐释和传播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价值,更好地认识二里头文化所创造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滋养。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整理)

  从殷墟走向辛村,考古河淇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再次高度肯定了考古工作在揭示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令人振奋。我负责的辛村遗址与殷墟不仅地缘相近,更是文脉相连。

  两处遗址的发掘史也有着共同的记忆。1928年,以李济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开始着手发掘殷墟。1932年,他们移师辛村,发掘了西周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墓,辛村墓地由此为世人所知。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发掘到史书记载的“卫国”遗存,第一次发掘到先秦时期的车马坑及各类车马器,第一次认识到商周时期国君级大墓的基本形态,进而掌握了一套发掘高等级贵族墓葬的“辛村经验”,为殷墟武官村商王陵的发掘提供了一套学术范式。

  2016年,我有幸负责辛村考古发掘工作。作为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的辛村遗址,如何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采取了大面积揭露发掘方式。果然,在遗址内陆续发现了铸铜作坊、制骨作坊和多个居民点,以及古河道、水渠等重要遗迹。结合调查与勘探,遗址面积近10平方公里,是豫北地区西周时期最大的一处聚落遗址。

  结合《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的记载,我认为辛村遗址极有可能是卫国都城所在地。2019年,辛村墓地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墓地”正式变更为“遗址”。2020年,启动了对辛村遗址大规模考古勘探。2021年,首次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并发掘了一组卫侯墓,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掘的卫侯墓,进一步完善了卫侯世系。

  近年来,辛村遗址考古发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许多谜团仍有待破解,比如辛村遗址区内王的宫殿在哪?是否有城墙?我将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奋力写好新时代交给我们考古工作者的答卷。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整理)

  河南考古: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空节点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 孙英民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早从河南开始,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几大研究片区中,中原地区是重中之重。河南灵宝西坡、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郑州大师姑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地区6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作为研究重点,其中5个位于河南。河南境内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在文明起源的重要奠基阶段——裴李岗文化时期,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文化成就是整个东亚文化发展的“高地”。裴李岗文化发展强盛并带动了周边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和肇始阶段。

  在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覆盖范围最广、人口规模最大,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积蓄了最深厚的人力和物力基础,形成了“集体取向”的独特发展道路,其彩陶的大范围传播,成为“最初的中国”一体化进程最亮丽的符号。双槐树遗址作为黄河流域仰韶中晚期高规格都邑性质中心聚落,为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李伯谦命名其为“河洛古国”。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发展出若干新的区域性中心,如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古城寨等,出现了分布最集中的中原城址群。距今38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现表明社会由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时期,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考古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形成表明以中原为中心历史发展趋势的正式确立。

  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墟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文献记载相对应、并为考古发掘与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都城遗址。殷墟处在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时代的顶峰阶段,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伟大辉煌。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整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