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原 看三秋 | 再生稻推广盼“新生”——秋收一线的农业现代化系列观察之五

时间:2022-10-12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平均亩穗数35.14万穗,每穗实粒数59.2粒,千粒重28克,碾压率为35%,八五折后亩产321.9公斤,结合8月5日头季稻测产的742.4公斤,两季总产量为亩产1064.3公斤!”10月9日,在商城县再生稻千亩示范方测产现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欣喜地向大家宣布结果。

  再过几天,豫南62万亩再生稻即将迎来收获。从苗情和调研测产结果来看,在今年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再生稻仍然表现不俗,稳产在望。

  一稻收两季,一亩产吨粮。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豫南地区是我省传统水稻种植区,过去,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不高。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域,由于温光条件充沛,一年可以两种两收。而豫南地区受限于气候条件,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

  这样的难题如何破解?经过农业专家们的研讨,“种植再生稻”的方案脱颖而出。

  水稻具有复种指数高的特性,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还能再长。所谓再生稻,就是通过对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进行水肥管理,使其再次抽穗灌浆,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

  经过多年栽培试验,专家们研究出了一套适宜豫南地区的再生稻栽培方法:3月育秧、4月中上旬插秧、8月上旬收割头茬、10月中旬收割第二茬,增产效果达30%—50%。

  2013年,再生稻开始在豫南地区示范推广,罗山县子路镇陈贵权种植的100亩再生稻,头季稻亩产615公斤,二茬稻亩产155公斤。“以前种一季稻,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收成。”回忆起当年,陈贵权依然很兴奋。

  看到不少人通过种植再生稻尝到甜头,罗山县宝城街道六里村的种稻大户吴国强坐不住了。2018年,他开始“小试牛刀”种植再生稻,到今年,种植面积已达430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头季稻每亩收1200多斤,二茬稻预计能收500多斤。而且再生稻大米的品质和口感更好,比普通大米售价高,一亩地能多赚500多元。

  “再生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粮食增产技术、农民增收手段。”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据农情统计调度,正常年份,再生稻头季稻平均亩产600公斤左右,二茬稻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目前,我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约62万亩,一年可增产粮食1.24亿公斤。

  不过,再生稻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诸多难点。

  “我省水稻种植面积为900多万亩,而信阳市一地的水稻种植面积就有700万亩,再生稻占比不到1/10。这与再生稻对海拔、气候、稻田水分等要求较高有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再生稻种植区域全部集中在信阳市淮河以南地区,因为其他地区种植模式不同,而且温、光、水条件不足,不适合蓄留再生稻。

  再生稻对育秧技术要求较高。再生稻插秧早于一季稻,育秧时间提早到了3月份,而此时豫南天气还比较寒冷,需要在大棚里完成育秧过程,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要求都高于普通水稻,秧苗常常供不应求。

  推广再生稻还面临机收瓶颈。头季稻机械收割后,收割机会直接压损部分稻桩,直接影响二茬稻产量。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信阳市也出台了相应对策:继续在再生稻优质品种筛选、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发力;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科技支撑、主体参与、订单开发等方式加大再生稻推广力度;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工厂化育秧、栽秧插秧等关键环节,开展全托管或半托管等专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再生稻……与此同时,适宜再生稻收割的新型收割机已经在我国南方地区试水,与普通收割机相比,稻桩碾压率可降低15%,未来有希望在我省引进推广。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信阳再生稻面积发展到80万亩。让再生稻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刘祥臣表示。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