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材料献给祖国”——博士小城兴业记

时间:2022-10-09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何可

  河南巩义,“十博士组团创业兴业”的故事已成佳话。

  放弃大院名所高薪工作和京沪优渥生活,一群重点高校的“80后”博士组团扎根小城、创业办厂,凭着技术创新和苦干实干,历经7年多时间,愣是“创”出了一番新天地。

  犹如新材料领域的一颗“新星”,这家由博士团队创立的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锐熠辉”),从巩义浅山丘陵间兴起,已成为一批“中”字头航空航天、船舶领域央企和头部民营科技公司的供应商,甚至是独家供应商。

  扔掉“金饭碗”

  巩义市科技创新中心一楼专门设有泛锐熠辉展示大厅。企业声名鹊起,前来寻求合作者一拨儿接一拨儿,国庆假期,泛锐熠辉董事长姚栋嘉也闲不下来。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研发的产品几乎做到了海陆空全覆盖。”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到各种产品的特性和应用,姚栋嘉如数家珍。

  “要把科技成果摆到货架上,而不是书架上。”2015年,在姚栋嘉的召集下,一群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带着“把最好的材料献给祖国”的愿望和“探索一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路径”的使命,聚集到巩义创起业来。

  为何选择巩义?姚栋嘉说得实在,“恰逢国家提倡‘双创’,巩义是我老家,工业基础又好、创业综合成本还低。”

  从白领到蓝领,扔掉的是“金饭碗”,跳出的是“舒适圈”。

  创业之初,几个师出同门的“理工男”自筹资金,在胡坡村租个破旧仓库,买设备、做实验、搞研发,睡通铺。

  “大家都年轻,正是干事的年龄,只要全身心去干,一定能成。”姚栋嘉心灵眼活,“新材料领域重在产学研用,长期以来,研究与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架‘桥梁’、促转化。”

  光头,身着蓝色工装,张东生站在人群中,看不出是一名“80后”博士。他原来是“国”字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安家上海,有房有车、有妻有子。

  “刚开始觉得在研究所的生活挺好,可时间一长,总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老想着做更多的事。”张东生心有不甘,跟妻子约定好“规划”,就一头扎进了创业大潮。

  在张东生看来,从大都市到小县城,转换的只是时空而已,“其实,所有精力都扑到工作上,外在条件就不会太在意,用的是电脑,做的是实验,能贡献的只有自己的智力”。

  这些年,身为泛锐熠辉的联合创始人、总工程师,张东生一门心思搞研发,头发虽越来越稀少,但精神头却更足,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张东生的感受,也是整个团队的共识。

  抬高“天花板”

  泛锐熠辉展厅一角,摆放着公司首单碳陶产品的样品。正是那一批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喷管的产品,打开了泛锐熠辉快速发展的“闸门”。

  6年前,泛锐熠辉刚起步不久,得知西安一家企业需要碳陶产品,便进行了对接。客户要求品质高、时间紧,从研发、样品试制到制品交付,4个多月时间,泛锐熠辉相关研发人员、管理团队吃住在厂,日夜攻关,最终将订单成功拿下。

  “首单碳陶产品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数百万元的营收,更重要的意义是将一群人凝聚得更紧了,也将更多的人才聚拢过来。”姚栋嘉感慨道。

  自2019年开始,跟姚栋嘉一同创业的博士同学全部从兼职、半兼职转为全职。目前,泛锐熠辉有员工547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100余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近50%。

  从研制首单碳陶产品到承接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耐高温核心部件制造,泛锐熠辉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赵严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团队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真是拼了命也要干成”。

  赵严是山东人,来泛锐熠辉之前,他在青岛工作,就职于一所重点大学。“毅然决然全职‘入伙’不是一秒钟的事,在这里能真正看到科技成果一步一步实现转化和落地,价值感更强。”他说。

  目前,泛锐熠辉主要致力于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碳纤维增强陶瓷基/碳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5G基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节能减排等领域,已申请专利299项,其中发明专利203项。

  “虽然身处县级市,但在新型复合材料细分领域,放眼全国,泛锐熠辉也有极强竞争力。研发产品多,应用场景多,发展的‘天花板’就高。”姚栋嘉自信地说。

  气凝胶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因其密度极低,被叫做“冻结的烟”,具有良好的热隔绝性能。一张薄薄的气凝胶毡体能抵挡超过1000℃的火焰而毫发无损,这样“神奇”的硬核技术就掌握在泛锐熠辉手中,其生产的气凝胶产品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广泛使用。

  竞争力从哪儿来?“市场需要什么,就跟研什么,供需两端相互成就、互促共进。”赵严说,企业坚持把技术人员作为市场销售第一梯队,以此抓住客户需求背后的技术瓶颈,快速将技术瓶颈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科技创新,在形成一个新产业的同时,迅速打开销售渠道。

  在泛锐熠辉,博士不是“窝”在厂里,而是跟着需求全国“跑”,个个把“技术型”销售干得风生水起,带动这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营收突破1亿元。

  扛起“新使命”

  从创业到兴业,一路走来,姚栋嘉感触很深,“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专注且拼尽全力做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当产品研发遇到瓶颈的时候,博士团队的院士导师“助阵指导”、协同攻关;当人才引进、资金、项目落地遇到困难时,政府帮助企业建设人才公寓、申请奖补资金和项目经费、搭建科研平台,采取“一事一议”举措提供工业用地……

  “泛锐熠辉的团队强,企业成长性好,踩准了时代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鼓点,改变了过去从实验室到实验室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产业化再到引领实验室原始创新的‘产学研用’贯通之路。”巩义市科工信局原局长许学辉如是评价。

  在新材料领域,泛锐熠辉不仅自己“强起来”,还正在带动更多新材料企业向巩义和河南集聚。

  “我们‘打了个样’,也想继续把这条路子走下去,带动一批新材料相关企业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用新材料让中原更出彩,用新材料让世界更美好。”姚栋嘉说,近年来,师兄弟们看到泛锐熠辉的发展,也陆续将研究成果放到泛锐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进行培育孵化。

  目前,泛锐熠辉引进孵化的新材料项目中,有4个已经进入中试阶段,很快还会有十几个项目跟进落地。

  就在最近,泛锐熠辉孵化的一个硅基负极材料项目与上海一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约,成为其产业链中的一环。

  泛锐熠辉50亩厂区已被厂房、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填”得满满当当。厂区南面,一路之隔,一个占地300亩的泛锐新材料科创园正在建设之中。

  最近几天,姚栋嘉更忙了,他忙着跟有关部门对接,研究推动公司与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省级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牵头制定气凝胶行业相关标准等事宜。

  “一年一个样,一年更比一年好。”泛锐熠辉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张东生和妻子最初的预想和规划,“看来,这个业‘创’对了。”

  泛锐熠辉的英文名叫“Van-re-search Innovation”,也就是探索性研发创新。

  正是在此理念引领下,一帮志同道合的博士从天南地北聚合而来,立志“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一条心、一起干”,奋力谱写“锐意创新、熠熠生辉”的新故事。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