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 璆琳之光 泽润中原

时间:2022-09-14  来源:河南日报

淅川下寺玉牌饰

  河南日报文化报道组

  引子:文明脉络玉石牵

  黄山,距南阳市中心约十公里。与那座同名的中国风景名山相比,它海拔不足两百米,凸出地面17米,不过是白河岸边毫不起眼的小山坡而已。

  山顶,数十座相连的考古探方里,房摞房、墓摞墓,玉石、陶片随处可见;山脚下,码头、路基的遗存初露芳容;向西南眺望,约3公里处是南阳独玉的发源地——独山。

  从发现一件玉铲开始,经过数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找到了通连独山的古河道及码头,几千年前,“黄山造”的玉器便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南北。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石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玉逐渐从通神所用的神器,发展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费孝通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对玉石美德的青睐,不断丰富着玉的“人格化”内涵,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迷人的篇章。

  时光兜兜转转,在中原大地处处留痕。而今,黄山遗址所在的南阳市,依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玉石加工、生产、销售的集散地,玉雕人才培养基地。

  文明的脉络从未间断。透过精美的玉石,它吟唱至今。

  玉启文明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越绝书》

  玉石,这种因地壳运动由融化的岩浆遇冷凝固而形成的美且坚硬的矿石,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材料之一。

  9月,秋意渐浓。南阳黄山遗址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黄山遗址出土的玉石料极其丰富,砂岩质的制玉石工具2.3万余件,另有玉器百余件、独山玉半成品或废品500余件、玉片3500多件、玉料4500余件。”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

  经过几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确认了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

  让人惊奇的是,目前在全国20多个遗址出土的独山玉器都疑似“黄山造”,或许该遗址生产的玉石器交流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南阳盆地。

  在一座墓葬里,一排细小的骨片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每一块骨片长约1厘米,两端打磨圆滑,推测是串缀起来的冠饰。打孔、串缀起精美的玉石和骨片,可以想见,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图画。这是古人审美意识的滥觞,标志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类对玉石的认识可谓久远。距今8000年左右,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就出土了玉玦、玉斧等玉器,除装饰功能外,一定程度上已具有标识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至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一个巅峰。

  距今55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玉器服务王权已初具雏形。如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之一的多联玉璧,凌家滩等史前文化的玉钺等都广为流行。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器分析,以及东汉《越绝书》黄帝时代“以玉为兵”的记述,有学者提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距今约5500年至4000年,或可存在玉器时代的观点,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城市社会转变的中间阶段。

  在学界,这一观点仍需商榷。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强调:“中国史前史中虽不必划出一个玉器时代,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却实实在在是在玉器被当成礼器、王权象征物、通神的媒介、美德的象征物那个阶段上形成的,这个时代趋势比‘青铜时代’为早。”

  “黄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正好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马俊才说。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的玉石并非目前通用的透闪石软玉,独山玉等材料都属于广义的“美石”概念。这与东南的良渚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中的玉有所不同。

  青铜时代以后,二里头文化代表礼制的“玉器”也多用深色的美石。至商,用玉情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殷墟妇好墓绝大多数为浅色的透闪石软玉。周代对软玉的认同更加明确,说明西周继承了商代对玉材选择制度,已经明确“玉”专指透闪石软玉,并将其列入“礼器”的行列。

  专家认为,就考古出土的玉器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玉文化并不发达,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主线相伴,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一环。

  礼以玉成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周礼·春官·大宗伯》

  9月2日,“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开展,几件牙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围观。精美的牙璋,带人回望夏王朝的辉煌。

  在夏都二里头遗址发掘中,先后发现有4件玉牙璋,均出自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这表明牙璋是代表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原地区向南,在湖北荆州汪家屋场、四川广汉三星堆等诸多与二里头相距甚远的遗址当中,二里头风格的牙璋也频频出现。

  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牙璋礼仪内涵功能的出现并向周边广阔地区传播扩散,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王朝认同、文化认同和礼制认同的格局面貌。

  中秋假期,河南博物院展厅里,华丽的组玉佩在灯光下璀璨夺目,令游人啧啧赞叹。

  这套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三门峡西周虢国墓,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佩饰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

  从夏商礼制初显至西周“礼制”既定,礼被认为能“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从王侯到平民,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约束。

  玉器的发展在西周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文献及考古材料反映的周人用玉观念及用玉制度,可以分多个层面。《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天子礼祭天地四方神祇使用的礼器皆为玉器,名目有璧、琮、圭、璋、琥、璜。所谓“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不光祀天用玉,天子祭祖也以玉成礼。

  除此之外,朝堂之上封赏用玉,如圭、璋;诸侯间问聘用玉,如环、瑗;贵族参加礼制礼仪活动用玉,如璜组佩、梯形牌组佩;日常佩戴把玩用玉,如发饰、耳饰玦、觽、小串饰、腕饰;祈求不朽的丧葬用玉,如口琀、瞑幕、握玉、踏玉等。

  大型组玉佩即为西周首创,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联而成。迄今发现最大的组玉佩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仅玉璜就有45件。

  组玉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有趣的是,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组玉佩还有一种实用功能,即节制佩戴者的步伐,纠正其行走时的仪态,行走时想要“环佩玎珰”大概是不礼貌的吧。

  玉器制作技术在西周时期也有了突飞猛进。

  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同样出土于虢国墓地的玉柄铁剑,剑柄由和田青玉精心琢磨而成,剑柄中空插有铜制的芯,用来连接剑身和剑柄。它的制作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身,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冶铁历史提前了近两个世纪。

  随着铁质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琢工艺特别是透雕技艺有了快速发展。平顶山应国墓地,南阳淅川县下寺、和尚岭和徐家岭等楚国墓葬等,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礼玉和生活用具,造型别致,纹饰流畅,工艺精巧。

  周人赋予玉器特殊的道德内涵,让玉器成为礼制的载体。春秋战国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至清;葬玉制度至西汉更为强化,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可见一斑;唐代则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等。

  君子如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

  除了作为“美石”,具有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外,自商周始,人们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情操的寓意。

  《诗经·国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此外,管子论玉有“九德”说、荀子论玉有“七德”说、刘向论玉有“六美”说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先秦各家之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说,玉,石之美。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以玉喻人,赞美君子品性如美玉的诗词歌赋,在先秦及后世典籍中如繁星闪耀,玉被打上了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烙印后,又经历了历代文人的情感呵护,思想洗礼,散发出浪漫多情的人文色彩。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诗歌中有不少涉及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里的琼琚、琼瑶、琼玖,都是古人随身佩戴的美玉。赠人美玉,体现出对他人情感的珍视,也成了爱情的美丽信物。

  隋唐以后,人们对玉器已不再觉得神秘,大量的玉器变成王宫贵族的私家收藏,这促使当时的玉雕制品出现以珍玩、装饰为主的格局。但以玉比德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抬头望月,用玉盘来比喻皎洁的明月,情采兼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在澄澈无瑕的玉壶中,诗人以晶亮纯洁的心告慰友人,冰清玉洁、孤介傲岸的诗人形象也因此流芳千古。由诗而知,玉盘、玉壶也是寻常人可以见到的实物。

  宋元明,玉器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迎合社会消费心理,极具装饰性。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元代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体量最大的巨型玉雕,开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这块重达3500公斤的艺术珍品,原材料系南阳独山玉。

  而这个时期出现的杂剧中,《对玉梳》《玉玦记》《紫箫记》《双鱼记》等都有美玉的形象。玉脱去了本质,不仅是一块天然的矿物质,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更是美好事物与高尚情操的象征。文人对玉的文学关照,不断丰富着玉器“人格化”的内涵。

  玉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巅峰时期。重约5000公斤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于清乾隆年间完成。200多年过去了,紫禁城里无数的奇珍异宝也历尽劫波,或消失,或损毁,可这尊《大禹治水图》玉山,却奇迹般地安放在原地,未损坏分毫。这也印证了乾隆为玉留下的那句诗:“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悔。”

  动荡中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保存完好,焉知不是玉有德的庇护?

  玉琢成器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南宋戴复古

  5000年前,南阳黄山脚下、白河岸边手执工具凿石磨玉的工匠们一定想不到,他们的手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被发扬光大,延续至今。

  今年8月18日,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出炉,南阳玉雕代表人物之一仵孟超入选其中,为河南玉雕人再添光彩。这是继吴元全、仵应文、赵国安、王冠军之后,我省玉雕行业的第五位“国”字头大师。

  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于春秋战国,兴于汉、唐、宋、元、明、清,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河南玉雕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以独特的风土人情、手法流派,屹立在中华玉雕艺术的百花园中。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南阳玉雕大师吴元全创作的《九龙晷》还被作为贺礼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镇平玉雕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近年来,玉产业的发展在中原大地得到进一步提升,我省已基本形成了南阳、镇平、新密三大玉雕产业集聚基地,洛阳、周口等新兴玉雕加工集聚区。

  9月6日,镇平这座离黄山遗址50公里的县城,车来人往。街头店牌,随处可见“玉”字,提示这是一座与玉结缘的地方。近年来,玉雕加工已经遍布全县1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其中玉雕专业村50个,玉雕专业户近1.5万户,拥有大型玉雕专业市场10个,各类玉雕精品门店、摊位3万多个,县内外从业人员达40万人。真可谓村村机器响,家家琢玉声。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有文化、有艺术美感的玉雕作品备受追捧。善于刻苦钻研、脑瓜灵光的河南玉雕人开始尝试走出去,到高等美术院校深造,到北京、苏杭等玉雕技艺精湛的地区“充电”,在玉雕文化内涵提升和玉石雕刻技艺上狠下功夫。

  这些去外地“充电”学成归来的人们带回了一股清新之风,使河南玉雕开始变得更加细腻而富有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同时,注入了多元文化的因子,逐渐形成了南北并蓄、中外兼容、多样并举的艺术风格。

  电商搭平台,试水互联网。近年来,从最初的地摊经济,到如今火遍大街小巷的电商直播,“玉雕+互联网”模式迅速在全省铺开,新密玉雕师陈红卫经历了这一全过程,他说,线上直播销售已占九成。

  南阳独山玉,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和陕西蓝田玉并称中国四大名玉,但随着优质玉石资源产量的锐减,我国高端玉料来源缺口逐渐增大,一些加工用料也来自阿富汉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白玉等国外玉料,部分高端玉雕师甚至是玉雕名家,面临着好玉难求的窘境。

  好消息来了。洛阳栾川近年来发现了出产“伊源玉”的大型玉矿,保守估计达到2000万吨以上。这为玉雕产业发展带来了好消息。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栾川玉矿若能得到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弥补国内玉石加工业的原料缺口,更能以高端的品质受到玉雕名家和大师们的关注及青睐,为中原玉雕产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石之美者,泽润中原。在河南玉雕人勤劳智慧的双手中,精美的玉石闪耀着艺术之光,继续为美好的生活喝彩。

  策划:董林 刘雅鸣

  统筹:魏剑

  执行:陈茁 孙勇

  (成员:陈茁 张冬云 张体义 温小娟 刘春香 胡春娜)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