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奋勇争先 出彩技能河南

时间:2022-06-27  来源:河南日报

商品展示技术项目

砌筑项目

汽车技术项目

装配钳工项目

烘焙项目。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王铮摄

  技能助力 振兴乡村

  河南日报记者 孙静

  返乡创业的新兴技术攻坚达人,玩转各种机器的农村青年学生,细致周到且专业能力强的育婴师……在河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处处活跃着乡村高技能人才的身影。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支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更离不开职业技能培训。自我省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来,广大农民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门槛更低、意愿更强,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入人才“活水”。

  留守人员有了就业新门路

  在本届大赛设置的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区,濮阳市展区内现场调制的凉皮吸引了大批“粉丝”。6月26日,郑州市民刘女士二次光临后赞不绝口,“他们这个凉皮味道调得非常好,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吃一次就能记住。”

  凉皮在濮阳当地是特色名小吃,制作、切工、调制等都自有一套技艺。前来观摩比赛的濮阳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李二杰介绍,该市自去年起将凉皮、壮馍、灌肠等36个当地特色名小吃制作技能列为“专项能力”,开设课程,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受到普遍欢迎。

  “尤其是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积极性很高,做凉皮成本比较低,利润还不错,很适合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李二杰说,自去年以来至今,该项课程已经培训近3万名村民,毕业持证创业者月平均收入近7000元。

  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此次有多名选手参加比赛。带队前来的校长张青民说,学校通过市场调研,在美容美发等传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设了更加贴近城乡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形象设计、服装搭配等新课程,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年妇女报名学习,“学员毕业在家门口就能顺利就业、开店。”

  新型农民队伍的扩大还在于越来越多青年技能人才选择回乡就业。“据统计,我校有70%的学生来源于农村,同时也有70%的毕业生会回流乡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长期关注技能人才建设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吴玉刚认为,这一现象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回流提供了岗位,而高素质人才的增多也会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强大助力,二者将形成良性循环。”

  外出者多了致富新技能

  6月26日,比赛第二天,位于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分赛区的砌筑赛项现场,来自驻马店市的选手杨旭正聚精会神用不同颜色的砖块在墙体上砌出特定造型。

  “他的手艺真不错,这样的本领在大城市的建筑项目中供不应求,待遇也很高。”场地工作人员介绍。

  “有绝活的人在我们这里越来越多。”带队参赛的驻马店市人社局二级调研员李新介绍,驻马店市积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打造了“遂平家政”“平舆防水”“确山小提琴”“西平金剪子”“正阳焊工”“上蔡鞋都”等劳务输出金字招牌,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为当地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技能、提身价,不断推动农村人口由“数量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平舆县有“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持续提升对防水工人的技能培养能力,截至目前,该县建筑工程防水从业人员已达25万人,年实现劳务收入170亿元,成为河南对外建设劳务的主要品牌之一。

  不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是提升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李新介绍,驻马店市还组织专家培训队,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在外务工的驻马店人进行“手把手”传授技能。

  据大赛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大赛中有不少返乡创业的高技能人才代表家乡参赛,“他们接受了技能培训,在外地发展得很好,又将技能和收获带回家乡,这种正向激励将鼓励更多乡村务工人员积极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更好发展。”

  技到极致是快乐

  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本报通讯员 赵莹

  一桌3人,人前杯空。轻放筷子,慢斟饮料。左手托盘,右手示安。菜落桌席,身退客后……这是在做什么?是选手在答题——在河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赛项中,选手展示如何为顾客提供分餐服务。6月26日,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身穿绿色旗袍的沙盼盼完成分餐服务,走出赛场,和记者聊起赛项门道。

  餐厅服务技能是本届大赛比赛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比赛要点是选手为顾客礼貌安座、点配菜点、席间服务等,并能独立完成宴会设计、装饰、酒水服务、分餐服务等竞赛单元。

  沙盼盼是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饭店与酒店服务专业2020级学生,两年时间的学习经历令她在赛项各单元中表现得不慌不忙。

  沙盼盼说:“我挺喜欢这个专业的。”这种喜欢发自肺腑。她说,学这些技术挺实用,适用范围广,自己也喜欢与人打交道。

  赛项另一个竞赛单元是中餐宴会摆台,她展现给各位裁判的宴会主题是“唐乐颂今”:泱泱中华,数千年文化浸润,俯拾皆是诗,呼吸亦成曲;餐台中心区域的色调为红、绿、黄,与唐三彩相仿,又为古代画作基本构色;餐台中心筑成舞台,铁艺灯架立于舞台一侧,古屋檐的形状使之宛如殿宇,一盏红色宫灯挑于其上,喜庆欢乐……

  宴会摆台呈现完毕,她在3分钟内向裁判口述了宴会摆台创意主题,言简意赅。

  “参加这次大赛让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开阔了视野,比赛结束后要好好总结经验,争取让自己的技能得到提升。”沙盼盼说。

  老技艺散发新魅力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白净脸、马尾辫、戴眼镜……她是90后,也是新时代木工。6月25日,来自郑州工业技师学院的余颖作为参演选手,亮相我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家具制作与设计表演赛,现场展示新时代木工对老技艺的传承。

  锯子、凿子、刨子等工具信手拈来,画线、锯、凿、刨,组装过程行云流水,一个严丝合缝的鲁班锁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热烈掌声。

  作为郑州工业技师学院家具制作与设计专业的老师,余颖说起家具制造充满了热爱与自信。“家具制造已经走上产业化发展,但是不少关键环节、特殊榫卯制作,机器无法替代,必须由高技能工匠完成。”余颖说,一件家具摆在家中,不仅是收纳器物,更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余颖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不仅会考虑功能用途和使用习惯,同时也兼顾审美偏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流水线上生产的家具,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余颖说,这就是很多人逛遍了家具市场,难觅一组合适柜子的根本原因。

  定制家具正在回归,木匠未来可期。余颖告诉记者,木工不但有前景,还有好的工作环境。她说,当前家具制造的工具更新迭代很快,电锯、电刨、电钻都有除尘功能,在家具制作的全过程可以实现“零尘”,新时代的木工早就告别了“一头灰”“一手墨”。

  余颖说,中国传统木匠非常智慧,制作出传世的榫卯,设计出至今还在流行的明式家具。家具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文化载体。传承好老技艺,传播好传统文化,这是木工的最高境界,也是余颖的追求。

  赏心悦目大比拼

  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走过闹市,商场服装展示橱窗引人注目;走进卖场,货品琳琅陈列令人欲走不能。商家的营销策略,要实现“攻心为上”的视觉吸引,离不开高超的设计者和施工者。

  在我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第二天,记者来到商品展示技术赛项比赛区,目睹选手将考题分步骤化解为图纸、切割出板材、刷漆成彩色,恍然大悟的感觉从心底升起。

  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这些场景,化身为赛项,要点是选手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通过视觉结合商业手段、设计手段和技术方法,将主题完整地表达出来。

  本次考题与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有关,选手武姝彤对考题理解的关键词是河南文创、云纹和女性消费群,展示主题是“寻味河南,感受文脉”。画线、裁板、拼接、刷漆,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她也顾不得擦拭。

  选手们在各自的比赛区域紧张忙碌,裁判长张冰讲述这一赛项的关键点,“选手要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独自完成对比赛题目的理解、设计和施工,考验的是选手们的综合能力,要懂得美学还得懂木工,会设计还得会操作电动工具等。”

  一个比赛阶段即将结束,选手们纷纷将工作台上的工具归类收纳,台面井然有序,然后又拿起工作区域的吸尘器吸走地面木屑等垃圾,还地面以干净,方才离场休息。张冰说,这是技能职业从业者的基本规范,施工现场不能遗留垃圾,从而影响周边商家经营。

  和选手武姝彤刚搭上腔,她摆摆手,“太累了!比赛不但比技能,还比体力呀!”

  大赛遇见“小朋友”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爸爸,快给我手机,我要录那些哥哥,他们好酷!”6月26日,是我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赛的第二天,赛场上来了不少小朋友。

  “孩子放暑假了,正好遇上‘家门口’第一次办全省规模的技能大赛,机会难得,带他来长长见识。”当天,家住郑州市经三路的高先生带着12岁的儿子高赞在赛场走了一大圈。路过无人机维修项目赛场,小高赞站在场外不愿意走,还不时拿着爸爸的手机录像。“我也有一个无人机,我特别喜欢,出过一次毛病,我试着修理,没成功。”小高赞说:“我想看看这些哥哥怎么修的,以后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一直陪伴儿子左右的高先生笑言,通过观摩大赛,孩子有机会见识很多新领域的工作场景。“当前咱们国家重视制造业发展,咱河南也在提倡‘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走技能之路很有前途。”高先生说,儿子从小喜欢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强,今后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做一名工匠,他会大力支持。

  同样来参观比赛的市民王静母女,在烘焙项目赛场外舍不得离开。女儿萌萌说:“这些哥哥姐姐的手真巧,做出来的面包又香又好看,看得我流口水。”王静告诉记者,萌萌今年8岁,在家里经常用迷你厨房做粥、炒菜,特别喜欢烹饪、烘焙。“劳动光荣。未来女儿如果能有一技之长,做个烘焙师,既能自食其力,又能向别人分享美食,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王静说。

  无论是赛场外,还是赛场上,出现了不少小朋友的身影,他们对技能的认可与向往,就是“技能河南”的后备力量,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