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去墩苗 | “心”入沃野建功业

时间:2022-06-27  来源:河南日报

  “实践是经风雨的课堂,难题是长才干的机遇。扑下身子沉下心,一定能在基层沃野建功立业。”

  河南日报记者 归欣 本报通讯员 马源阳

  6月24日,气温持续爆表。

  驱车近4个小时,迎着第一缕晨曦,王培正赶在机关干部点名前到了乡政府小院。

  “3家企业扩产能到了关键期,不盯紧点不放心。”王培正说。这一天,距他被组织上选派,从省档案馆到新野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城郊乡党委书记,刚好8个月。

  跟乡长韩叙简单交代几句,王培正打算带着记者直奔企业生产现场。“不在下乡路上,就在企业车间。”对自己的这位领导兼搭档,韩乡长和同事们的评价都是俩字:扎实。

  十分钟后,我们赶到关场村的一个临时厂房,车没停稳,大明灯具厂负责人王朝东已经迎了出来。“为了我们的事儿,王书记没少操心,一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他。”老王笑着说。

  靠着过硬质量,这家灯杆生产企业发展势头不错,即使在疫情防控形势紧张的5月份,也拿到了100多万元的订单,但受制于场地小,机器展不开、工人进不来,很快遭遇“瓶颈”。是租个更大的厂房,还是申购建设用地?王朝东纠结了小半年。“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王培正几乎每周都要来一趟,经过反复“开导”,老王今天吃了定心丸:“买地,整!”

  从大明灯具厂出来,又在车上接了几个电话,王培正松了口气:李湖村的星光电子二期用地基本敲定,张楼村的征轮味业新厂区机器已经进场,城郊乡工业企业的“三驾马车”,即将挂上“超车挡”。

  乡间路耐跑,不觉已过正午。“下午还要去村里转一转,委屈你吃个路边摊。”一人一碗面,吃得痛快,也聊得透彻。

  “城郊乡围着县城,辗转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往下咋发展?”记者问。“我琢磨着就得按省委要求干,争取优势再造。”他说,“工业上壮大本土企业,稳住财税大盘子;农业上抓住传统特色,充实群众钱袋子。”

  啥是特色?记者在袁庄村的蔬菜大棚里找到了答案。于是刚蒸干的短袖,瞬间再次湿透。村党支部书记李子凡乐呵呵地说,今年形势好得“很哩很”,一个标准棚能挣七八万元。“我们不是来听你显摆的,是来当推销员的。”王培正笑着说。

  以袁庄村村民为代表的城郊乡南部农民,种菜传统超过40年,从育苗到管理无不精通。而城郊乡北部的下青羊等村,虽然土地连片、灌溉方便,却仍以传统作物为主。要是把袁庄村的技术力量、种植大户引过去,就能带动当地农户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一起增收致富。这就是王培正推销的“产品”,乡里的“南菜北扩”计划。

  “单品种植上规模,就能衔接深加工。农民不愁卖菜,企业也降低成本,一举多得。”不但李子凡满口答应,征轮味业负责人杜爱萍也对这个想法赞不绝口—她的加工车间离新规划的蔬菜基地不到2公里。

  一圈忙完,红日西坠,田野里风光正好。一条平整的生产路伸向远方,蜿蜒而坚定,一如王培正脚下的路。“实践是经风雨的课堂,难题是长才干的机遇。”他说,“扑下身子沉下心,一定能在基层沃野建功立业。”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