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年战三夏 | 麦收仓廪实

时间:2022-06-09  来源:河南日报

6月6日,洛阳市涧西区辛店街道马赵营社区麦田内,麦穗金黄,颗粒饱满,一派丰收景象。黄政伟 摄

6月8日,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的黄河滩地晚播小麦开镰收割。郑占波 吕云鹏 摄

6月7日,新乡县七里营镇小麦种子收购站,农民开着大车小车积极销售夏粮,确保颗粒归仓。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家卉

  农业绿色释放发展新活力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芒种刚过,汝南县三桥镇辛庄村,收完麦的地里两头忙。一边,秸秆粉碎机驰骋,所到之处,半拃高的秸秆被瞬间粉碎、均匀翻进土壤。另一边,大豆播种机轰鸣,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嵌入土壤。

  看着此番场景,汝南县景福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景福很是欣慰。3年前,杨景福尝试在托管的土地实施秸秆混土还田,土壤保肥保墒能力明显提升,增产效果喜人。

  今年,杨景福流转、托管的4000多亩小麦亩产超过1300斤。“绿色的耕作方式提升地力,给丰收打下好基础。”杨景福说。

  “以往过于片面追求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减少,给病虫害提供了温床。而且,土壤板结带来肥力下降、地力透支,面源污染加重,得不偿失。”汝南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赵静说。

  土地是庄稼的命根子。吃过粗放生产方式的“亏”,绿色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自觉。

  做加法增加地力,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说起养地秘诀,杨景福很有心得:“总结起来就是‘增、改、提、防’。通过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每两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改良土壤结构;利用秸秆还田、轮作倒茬,不断提升土壤品质、防止土地退化。”

  近年来,通过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我省耕地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我省实施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4.65亿亩次,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1,比2015年提高了0.42等,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0.35等。

  做减法节能增效,化肥农药减下去,土壤品质提上来。

  2019年起,杨景福开始对土地“瘦身”,从一亩地施肥50多公斤降到25公斤,小麦产量不降反增。如今,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已超过90%,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土壤品质明显改善。

  “小麦从拌种、出苗到收获,要喷施八九遍农药。部分农药的半衰期长,给土壤带来巨大负荷,因此病虫害绿色防控尤为重要。”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恒亮说。

  所谓绿色防控,就是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其中,每年政府组织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深得民心:政府购买服务统一飞防,防治效果特别好,农民不用花一分钱。

  “数据显示,‘统防统治’能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节水90%以上、防治效果提升20%以上。”汝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杨景福流转、托管的农田中,高标准农田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普通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不但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土壤品质。”赵静说。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累计新增粮食产能230亿斤,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年,杨景福还有个“意外之喜”。他试种的400亩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科兴3302”,亩产达到1400斤。

  “这是个节磷节氮新品种,抗逆抗病性强,一年比其他品种节肥10%。”杨景福难掩喜悦,“今年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以绿色为底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让无数“杨景福”成为最大获益者,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澎湃动力。

  无人农场收麦忙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轰隆隆……”6月6日一大早,滑县老店镇曹固营村村北的麦田里,只听机械轰鸣,不见农人奔忙。金黄的麦穗随风飘动,一台“小铁牛”正在田里“撒欢儿”,“敞篷”驾驶舱的座椅上竟然没人。

  虽说个头小,但它工作起来一点儿也不含糊,只见一茬茬小麦被它“吞进肚子”,直行、转弯、倒车、掉头……身姿灵活的它,所过之处,颗粒归仓。

  吕好民是曹固营村村民,今年60岁。眼前这台“无人驾驶收割机”作业的区域,曾是他家的土地。去年秋季,种了30多年地的老吕把自家的13亩地全部流转给正大农业科技(滑县)有限公司,成为正大滑县无人示范农场(以下简称“无人农场”)一部分。“会种地”的老把式从此当起了“甩手掌柜”。

  无人农场是安阳市首个机械无人化试点项目,由正大农业科技(滑县)有限公司牵头实施,各大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打造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

  据了解,该项目按照“农田整治+绿色经营”一体化模式建立,打造优质小麦产业集群,主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装备打造园区耕种管收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作物生产过程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让“慧种田”替代“会种田”。

  大半年来,老吕眼看着无人农场这1200亩土地,从小麦播种,到飞防打药,再到如今的收割,都是由正大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在负责。“之前他们说一个人就管种1000多亩地,我还不大相信……”吕好民坦言。

  对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无人驾驶”效果。“无人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与传统机械相比,提高了农机效率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并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土地利用率提高0.51%—1%。按一季小麦节本增收30元/亩计算,10万亩小麦就能节本增收300万元。”正大公司负责人张永彬算了一笔账。

  无人驾驶收割机不跑偏、不遗漏,精准度高、效果好、成本低。其实不仅是麦收,无人作业已经贯穿农场的整地、灌溉、飞防打药等各个环节,就连收完麦子种玉米,都可以使用无人驾驶机械播种。

  用科技进步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目前,滑县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生产方式向现代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种植户依靠科技过上了“新生活”。

  一粒小麦 七十二变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朝金 陈诗昂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当下的河南正沉浸在夏粮丰收的喜悦中。

  颗粒归仓,一粒小麦的升值之旅开启。在小麦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河南已从“天下粮仓”进阶为“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

  今天,我们就从一粒小麦的七十二变当中,去探寻河南食品深加工行业的嬗变之路。

  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一袋面粉能有多少种变化?位于八百里伏牛山山脚下的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想念食品”),一长串产品清单大抵可以满足人们的想象。

  想念食品是一家从小麦规模化种植、小麦收购、面粉加工到面条深加工一条龙业务布局的全产业链公司。“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目前研发了5大系列,400多个单品。”想念食品董秘胡守兴介绍。

  “每年我们需要收购40万吨小麦,主要来自南阳及平顶山、漯河、新乡、周口等地。”胡守兴介绍。

  如果说想念食品给小麦带来的是物理变化的话,那么在三全食品和千味央厨,小麦的化学变化已经发生。

  12万吨,是三全一年的面粉用量。产自河南中北部的中高筋面粉,可以用来制作饺子、馄饨、油条、饼类等产品;来自豫南淮河流域一带的小麦,所磨成的低筋面粉主要用于制作面点、包子类。

  “目前公司面制产品如饺子、馄饨、油条、手抓饼等,大概几百个品种。”三全食品面制品研发主任李贵仁介绍,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

  除了包子、油条,针对企业用户和商家的开发,千味央厨走在了前列。肯德基的油条、赛百味的方形扁平面包、真功夫的包子,都来自国内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

  在漯河的卫龙集团,小麦的下游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辣条。2020年,卫龙集团的调味面制品收入26.9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5.3%。

  产业链再延伸河南小麦走出升值之旅

  如果说在食品端的加工,让河南小麦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变化,那么,在工业端,优质的河南小麦一路升值。

  在渑池县,河南小麦的优质特点,成为仰韶酒业制曲的重要原料。据仰韶酒业品宣专员刘松介绍,仰韶酒业每年河南优质小麦的用量在3.5万吨到4万吨。而在淇县,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生物”)让小麦的工业化产品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据了解,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经过20年发展,其主要产品不仅有小麦淀粉,还有结晶葡萄糖、麦芽糖、麦芽糊精、麦芯面粉、谷朊粉、果葡糖浆、功能性糖、优级食用酒精以及各种副产品。

  尤其是飞天生物通过科研创新,实现了从小麦原料到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其中,小麦到阿洛酮糖的变化实现了25倍的增值。

  对于河南小麦的多种变化,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表示:“‘从粮仓到餐桌、厨房’这个路子要继续走下去,并且要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消费升级,结合需求的新趋势、新变化,进一步把这条路子走好。”谷建全表示,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把深加工进一步做好,“这是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农业‘三链同构’的具体要求。”

  麦田里摆下“双擂台”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志强

  6月6日,芒种,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里,10多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机器的轰鸣声和村民的欢声笑语,奏响了“希望田野的交响曲”。

  麦收现场,将揭晓2022年度开封市粮食收割减损技能大比武(尉氏赛区)暨“小麦粮王”争霸赛结果。

  11时,随着一声号令,12台收割机开始在各自的田块中作业。收割机驶过,工作人员拿着特制工具,现场捡拾遗漏的麦粒,分别称重存档,再根据小麦亩产量计算具体的减损数据。同时,根据每亩的产量评出“小麦粮王”各个奖项。

  近年来,尉氏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162万多亩,尉氏小麦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这次尉氏县共有11个乡镇的11位种粮大户参加“小麦粮王”争霸赛。11时30分,现场各个组别完成数据收集任务;11时50分,参赛的农机手和种粮大户集中在一起,等待着各个奖项结果。

  “经过各个乡镇推荐、实测等程序,现宣布比赛结果:张市镇沈家村陆爱东,小麦品种郑麦918,亩产786公斤……”随着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昊宣布三等奖、二等奖获奖名单,种粮高手们依次上台领证书和5000元、8000元奖金,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现在我宣布今年‘小麦粮王’获得者,他就是朱曲镇仝庄村的罗红耀,小麦品种为百农207,亩产862.53公斤!”吕昊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罗红耀激动地跑上台,双手接过奖牌和1万元现金,笑得合不拢嘴。

  12时20分,省农机技术中心副主任宋会献开始宣布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奖名单。

  “今年的奖金比去年还多啊……”三等奖、二等奖获得者先后上台领奖,奖金均比去年增加1000元,现场的一位农民笑着说:“明年我也争取拿大奖,不但上台领奖光荣,奖金比一亩地收入还高。”

  “去年因为没经验,操作收割机的技术要领掌握得不好,没能拿上名次。今年我憋着一股子劲儿好好练,终于得奖了,非常高兴。”一等奖获得者沈文正说,机收减损技能比武确实有好处,机手们技术进步了,损失少了就是增产增收。

  12时30分,活动结束了,但田间的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车仍在忙碌着。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