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年战三夏 | 新农人唱响丰收新时代

时间:2022-06-08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谭勇

  6月6日,芒种。“农民育种家”张秋梅穿梭在小麦种植基地和实验室之间,不时轻轻拭去额前的汗珠。

  “选拔小麦新品种的单株考种,就好比小麦种子的‘高考’,看谁能‘鲤鱼跃龙门’!”痴心种子“芯片”的张秋梅,已育成3个通过国审或省审的小麦新品种。

  张秋梅的出生地毗邻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在新乡县郎公庙镇领衔打造的千亩小麦基地。“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再当农民,不再种地。”张秋梅笑道,随着规模化种植让成本下降、利润上升,“进城务工”大军开始“返乡种田”,我也紧随潮流成了新农人。

  如今,全省有131万名像张秋梅一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把农业当成挚爱的事业,舞台就是田间地头。

  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是河南的基本省情农情。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几亩田。”前些年,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老弱化问题突出,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无力安心搞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早在2013年,为破解“谁来种地”困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广大农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正是这一年,在外打工的宜阳县柳泉镇河东村村民王留雷返乡,开始流转土地种粮。“种粮年年赚钱,这里头有技巧!”王留雷气定神闲,最关键的就是科学种田用良种,当地雨水少,他果断选择适合旱地生长的小麦品种,今年亩产超过了1100斤。

  “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农业现代化更谈不上。”在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二级调研员吴秀云看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加快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正是破局的关键。

  当前,我省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必不可少。

  我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大批像王留雷一样的农民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演绎“凤还巢”,原来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感觉更有奔头了,不断做大做强。作为新农人,他们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种田新模式不断涌现,希望的田野勃发新生机。

  “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帮你种田。”从2010年开始,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创造性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还属于农民,种什么农民自己说了算,合作社只收取农业生产中服务费用,土地收成全部归农户,相当于‘土地保姆’。”将心比心,农民出身的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很懂农民。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破解农业生产分散低效问题的有效形式。”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张锟分析,土地托管服务打破了户与户之间的纵横边界,实现了“围棋盘”上的集约化经营,也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据统计,大约12.5万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活跃在我省广大农村,1576万户小农户受益,服务面积1.86亿亩次,昔日“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做得风生水起,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仅“十三五”期间,全省培育各类农民113万人,其中各类农业经营管理者19万人,各类技能型人才94万人。

  “让人吃饱饭吃好饭的活儿,才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业。”参加“高素质农民种子专题培训班”后,张秋梅的视野更宽了。目前,她正在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还有8个,“我对咱河南农业现代化更有信心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