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年战三夏 | 从“勉强试种”到“追着抢种”

时间:2022-06-04  来源:河南日报

6月2日,茹振钢正在中国杂交小麦基地讲授小麦好品种鉴评方法。本报记者 谭勇 摄

  河南日报记者 谭勇

  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小麦今年又丰收了。

  “还是亩产1400斤左右。”6月2日一大早,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来到毛庄村的麦田,看着金黄饱满的麦子,不禁回忆起与毛庄村30年的不解之缘。

  “远看是大麦,近看是小麦,仔细一看是‘祖孙三代’,参差不齐啊,亩产也就那么四五百斤。”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在毛庄村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和推广良种时的艰辛,茹振钢记忆犹新,“等让大家报用多少种子的时候,没人敢报,村支书说你都讲了大半夜了,看你讲课的面子给你种两亩,当时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他明白,老百姓既想要好品种,却不知道啥是好品种,对你讲的不放心,心里不踏实。于是他继续苦口婆心地讲,不但讲,还让看,选择最怀疑科技力量的农户来种试验田,亩产由原来的四五百斤一下子提高到上千斤。

  “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百农64’就是在这里推广开来的,既抗病又抗倒伏,产量也高,品质还好,老百姓接受了,就不舍得丢了。我育成‘矮抗58’给他们时,他们连连说不行不行,哪有比‘百农64’更好的品种呢?不舍得换!”于是,茹振钢让村里选几家,田间一半种“矮抗58”,一半种“百农64”。茹振钢告诉他们:“如果‘矮抗58’产量比‘百农64’低,低多少我就赔你多少,多了是你的。”他这么一说,让当时试种的农民吃了颗定心丸。等结果一出来,前者比后者亩产高出200多斤。

  眼见为实,老百姓相信了。于是毛庄村全村换上了“矮抗58”。“科技在发展,品种水平在提高,后来我又育成了‘百农4199’,产量高,品质更好。”以前的实惠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这次不用茹振钢再做工作了。

  “农民朋友每天跟在我屁股后面,说‘矮抗58’用了四五年了,能不能把‘百农4199’让我们全村都用上呢?他们开始积极主动,现在不用宣传他们就来挑选新品种了。”

  “茹老师,我们看上你的‘百农5819’了,比‘百农4199’更有潜力啊。你可得满足我们的要求,把最好的品种叫我们村里先种啊!”这几天,毛庄村又盯上了茹振钢的新品种。

  从原来对送好品种的怀疑,到现在积极主动、跟随科技发展来要求种最领先的品种,毛庄村小麦亩产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百斤提高到目前的1400斤上下,家家户户也从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

  “农民群众现在的种田水平和积极性都在提高。还是要不断科普,让老百姓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生产水平越来越高。”茹振钢欣慰地说。

  毛庄村就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旁,这里也是茹振钢领衔打造的中国杂交小麦基地。从毛庄村来到基地,茹振钢忙着指导科研人员拔单株、收品系、验虫害、测产量。

  “看,这个千亩基地有上千个品种,我们把基地建在农民朋友的家门口,他们可以来看每个品种的真实情况。这里有我们自己研发的新品种,也有全国各地的上千个品种,都在这里同台竞技,在相同的水肥条件下,最终选出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品质好的品种,为让更多的‘中国碗’盛满中国粮作贡献……”

  一说起麦子,就好比在说自己心爱的孩子,茹振钢停不下来。

  “我们的麦子抗病又抗灾,生命力特别强,吃起来喷喷香!”茹振钢笑声爽朗。不远处,一列高铁呼啸着疾驰而过,茹振钢期待着育种的速度如高铁一般,让“丰收号高铁”驰骋在神州大地。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