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栾川:端牢“生态碗”走出“致富路”

时间:2022-05-23  来源:河南日报

栾川县一栋栋特色民宿坐落在层层青山之中。本报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成果,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先后涌现。

  即日起,本报开设“大美中国·魅力河南生态行”专栏,探访我省29个省级生态县、1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个实践创新基地,挖掘当地可复制、可持续的“两山”转化模式,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河南样板”。敬请关注。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清清河流蜿蜒而来,两岸崇山相向而开,茂林修竹环抱庭院……5月的南沟,宛如世外桃源,却又不失人间烟火。

  南沟位于洛阳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陶湾镇,黄河的重要支流伊河在此发源。

  冯建新的家就坐落在伊水畔。“能吃上‘旅游饭’实属不易。”从土坯房到三层小楼,从“过年都舍不得买新衣服”到现在经营农家宾馆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冯建新脸上的笑容朴实而灿烂。

  隔河相望,清新雅致的“元居花拾”民宿掩映在一片山茱萸之间。这是一处由5座院落构成的精品民宿,由附近的协心村、西沟村、张盘村、常湾村、唐家庄村联合建设。5个小院产权分属5个村集体,统一对外承包,由专业公司运营,每年给各个村分红。“每逢节假日一床难求。”民宿负责人张路说。

  不过,几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模样——一条沟,两面山,串起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老百姓坐拥绿水青山,却端着“穷饭碗”。

  曾经的“阵痛”源于对生态环境的无度索取。栾川是传统工矿大县,已探明钼储量亚洲第一,采矿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靠山吃山”“有水快流”,混乱无序发展的小矿场让环境一度遭到破坏。

  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栾川县开始“破茧”求变,一方面强力推动矿山整治,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提出“旅游强县”战略,掀起“全域旅游”浪潮。

  短短几年,桃、李、杏、荷等遍植伊河两岸,骑行道、登山道、滨水步道、伊河漂流等相继投用,南沟展露新颜。

  南沟的巨变,正是栾川变化的缩影。通过生态保护和治理,栾川从“中国钼都”变身“生态强县”“旅游强县”——

  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均居全省首位,率先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建成2个5A级景区和8个4A级景区,全县数万矿业从业者减少至1.3万人,却“蝶变”出13万旅游产业工人……

  生态的勃兴,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重塑了山村的“颜值”和“气质”,也为经济发展注射了“强心针”。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1.9亿元,同比增长(按可比价,下同)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5元,同比增长9.3%。

  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我们确定了‘景区带动、休闲康养、特色产业、文旅融合’四种类型,因沟制宜发展农业、运动、养生、旅游等多种业态,构建了‘旅游+’‘生态+’的栾川特色发展格局。”栾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全县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好的资源。

  走过矿山肆意开采的老路,栾川县以清醒的头脑,抓住了绿水青山的馈赠,将全域旅游的独唱,变成了推动“富民增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合唱。

  这背后,好的生态环境是前提,离开了好的环境质量,“两山”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的产业结构是关键,栾川蹚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成功之路;好的制度机制是基础,该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15个乡镇、49个部门参与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挥部,高标准编制31个旅游专项规划,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生产力和推动力。

  留住美丽山水,走出致富新路,“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这是来自“旅游强县”的生动实践。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