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妻子”“先生”“孙女”“女儿”是“大白”

时间:2022-05-12  来源:河南日报

葛燕军(左)在帮同事穿防护服

魏秀芬(右)正在120急救转运车上照顾先心患儿

洪银刚正在照顾生病的新生儿

  编者按

  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

  疫情发生以来,来自我省各地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白衣为甲,在“援沪”“援郑”一线扛牢责任使命。病榻前,他们是守护生命的提灯者;疫情下,他们是与病毒抢速度的战士;生活里,他们还是女儿、妻子、丈夫……今天,本报记者带你走近5位白衣天使,听他们讲述“大白”的故事。

  讲述者

  姚晓胜省胸科医院小儿心外科护士长魏秀芬的丈夫

  妻子“孩子多”

  不少家庭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在我们家,是反过来的。

  我俩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见面前,听说她是一个护士,我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毕竟从小就对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有一种崇敬之情。

  我比她大3岁,叫她小魏。谈恋爱后,我发现,她看似柔弱,其实十分独立。她不会缠着我陪她逛街,当然了,她也没这个时间。我们结婚20年了,一起逛街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你知道,护士都是经过严格无菌观念培训过的人。在家里,她也会有些小洁癖,比如不换衣服坚决不让坐沙发,穿过的衣服绝对不许放在床上,房间可以乱,但是不能脏。

  她很忙,做饭、洗衣这些事情很少能顾及,没办法,慢慢的,我就被“训练”出来了。现在,我在家里是妥妥的“顶梁柱”,饭我做,家务活基本上也是我干。

  你要是对她熟悉,就会发现她经常说“我的孩子们”,其实,她指的不是我家儿子,而是她病区的孩子们。

  住在她病区的都是患先心病的孩子,有时碰见家庭贫困的,她会把儿子的衣服、零食拿过去,有时还会自掏腰包给病区的孩子买奶粉、买衣服。

  都是做父母的人,我很理解她,每次看着她说起这些小患者痊愈出院时的自豪和满足,我也会跟着开心。

  当然,我也很心疼她。凌晨两三点往医院跑对她来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周末,本来说好晚上回家吃饭,结果等到晚上10点多她打了个电话,说要去贵州接一个先心病很重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很多,我也习以为常了。(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讲述者

  刘会云郑大三附院NICU护士洪银刚的爱人

  先生是“暖男”

  对,你没看错,我老公是一名护士。

  一说起护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其实,这个群体中也有不少男士,他们大多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工作压力大、体力需求相对高的科室。

  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我和他入职到不同医院,他现在是郑大三附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一名护士,工作是照顾那些刚出生生命就受到疾病威胁的小婴儿。

  我老公很爱干净、做事情也比较利索,这也是当年让我心动的地方。听他的同事讲,虽然他是个男人,但照顾起那些小婴儿,比很多女人都心细。比如喂奶,他一定要控制在最合适的温度;采集核酸时,碰见小朋友,他一定会蹲下来,轻柔地去采。

  这些,我能想象,因为我们有俩孩子,在家里,他照顾孩子比我要在行。

  护士直接面对的是一个个患者,情绪很容易受影响。有一次,我老公管的一个小婴儿最终没能挺过去,他心情低落了好几天。

  虽然我俩都是护士,已经工作10年了,但我们从来没有一起过过节日,都是在各自单位里和同事庆祝一下。

  其实,护士节过不过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健康平安、医患之间能互相理解。(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讲述者

  贾惜蓓河南省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葛燕军的女儿

  妈妈是“超人”

  这段时间,我的“大白”妈妈更忙了。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早早起床出了门,到晚上弟弟妹妹都睡着了,她才回来。她总对我们说:“妈妈去‘打怪兽’了,你们要做坚强的宝宝,在家里听姥姥的话,好好上课吃饭。”

  我的妈妈叫葛燕军,是河南省儿童医院护理部的副主任,作为一名医疗战线上的老兵,她在外科和内科重症监护室工作了十多年。她经历过无数次与死神分秒必争的抢救,她就像一位“超人”,面对危难时总有一股坚韧顽强的力量。

  疫情发生以来,妈妈陪伴我们的时间更少了。从去年到现在,她经常带队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妈妈说,队长就像是核酸检测整个环节的“中枢”。因为每次任务不同,对接的街道社区不同,所以每天核酸采样的居民人数、规划设置的点位都必须科学合理,还要提前对接,确定好医护人员,才能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核酸采样任务。

  队长的工作很琐碎,和社区对接协调、协调工作流程、联系后勤保障……每天从早到晚,她几乎都没休息过,一直在不停地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她晚上到家经常都十一二点了。

  经历过这几轮疫情,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懂事了。母亲节那天,我亲手做了一杯奶茶等她回家。看到她疲惫而感动的笑脸,我明白,妈妈的忙碌和付出是为了让城市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让我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当危难来临时,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我很骄傲,我的妈妈是“大白”。(本报记者 李倩 整理)

  讲述者

  沈水花河南省肿瘤医院护士荆义平的母亲

  女儿有担当

  这段时间郑州发生疫情,闺女又很久没回家了。从郑州回新郑也就半个小时车程,以前基本上每个星期都回来,后来因为疫情和工作,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最长的一次快半年没回来过,现在我都习惯了。

  2020年年初,闺女被调到医院预检分诊门诊。刚开始她也没跟家里说那么多,只说是换到门诊工作了,跟平时差不多,就是会忙一些。后来才知道,她的工作是排查和转运发热病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面临很大的风险。

  闺女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两年多,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身穿防护服的护士,我都会想到她。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哪有妈妈不记挂女儿的?但她当护士有10年了,是个很细心的孩子,能真心为患者着想,我们也对她很有信心。

  在预检分诊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有一次我给她打电话,打了好几次才接通,她说了句“这会儿有紧急情况”就挂了电话。我也跟着紧张起来,不知道她是不是面临什么危险。

  过了很久,她才回过来电话。原来,她遇到了一个发热病人,突发癫痫。还好闺女反应迅速,立即采取措施,使病人恢复了意识。

  闺女讲得很平静,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体会到了当护士的不易,也很为她骄傲。疫情防控的胜利,也有她一份努力和坚守。

  因为疫情,闺女的婚期也推迟了。我现在就希望疫情赶紧过去,让她披上漂亮的婚纱。

  人们都说“大白”是抗疫英雄,我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平安健康。(本报记者 曹萍 整理)

  讲述者

  刘大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入院患者

  “孙女”很贴心

  没想到,今年春夏上海这波疫情我也没有幸免。5月2日,我被定点收治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8楼病区,这里的病房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接管。

  我所在的病区目前共开放床位123张。病区护理工作的强度很大,因为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我这样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90岁以上的老人有12人。

  刚入住病房时,有一位护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日常护理外,她每次来都会关心地问我一句:“大爷,今天心情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我做的?”从她防护服上写的名字,我得知她叫王德贞,来自河南,是8楼西病区的护士长。

  在这个病区,一个病房有4个患者,护理老人的工作最为辛苦。我们入院时基本都没有陪护,有的人还有基础疾病,护理的难度很大。

  看着护士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一项护理工作都必须调整好呼吸和脚步频率才能完成,我就更不忍心麻烦她们。

  想家是难免的。我一直担心在另一家医院住院的老伴,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会不会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王德贞看我闷闷不乐,说会想办法帮我联系上家人。

  第二天,她来病房时带着一张纸,把怎么用微信视频通话的步骤一步步画下来,手把手教我怎么和家人联系。我当时感觉,她就像我孙女一样,以前孙女也教我用手机,但我总是学不会。

  当我在手机里看到儿子发来的老伴的视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大家安好我就放心了!现在,只要想家了,我就照着那张纸,与家人视频。这位“孙女”来上班时,我也总忍不住把家人的开心事告诉她。(本报记者 李倩 整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