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原大工匠 | 高压线路上的“特种兵”一哥

时间:2022-05-07  来源:河南日报

  开栏的话

  “工者谓之精,千雕万琢,心承之而不折;匠其运乎神,一创一造,思新之如春江。”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离不开每一位技术工人的开拓与创新;锚定“两个确保”、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更离不开各行各业践行工匠精神的人。

  在千千万万河南劳动者之中,有一群“中原大工匠”。他们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者,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用丰富经验和创新精神助力行业发展。他们身上,无一不闪耀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之光。今日起,本报推出“走近中原大工匠”专栏,讲述他们的匠心故事,感受他们的时代风采。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都来看看,消弧开关专用操作杆做好了。”4月30日下午,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力保障装备中心,王云龙招呼几名徒弟围拢过来,大伙儿蹲在地上,研究起这个由王云龙设计研发的新工具。

  “原来我们安装消弧开关,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用手操作。这个装备增加了绝缘杆,可以替代防护服,用熟之后操作更快,也更安全。”王云龙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和徒弟们商量如何改进。“杆子应该再短点”“应该做成可拆卸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

  王云龙是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副主任检修师。带电作业,需要在不断电的状态下,在10千伏的高压线路上进行清障、检修、隐患处理等作业,危险系数极高,因此这个工种被称为电网“特种兵”。在河南,王云龙是这群“特种兵”里的“一哥”。

  今年43岁的王云龙,1999年从部队转业成为电力系统的一名新兵。经过进修,2002年他进入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由于风险高、难度大,在当年的课程中,带电作业是唯一没有理论教学的科目,必须要靠‘老带新’,跟着师傅学习。”他说。

  带电作业意味着要在高空作业,还要和10千伏高压“亲密接触”。怕么?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云龙笑道:“一开始觉得在高空环境会有点不适应,但咱是当兵出身,胆子大,没啥害怕的。”

  从在地面看着师傅干,到爬上电线杆跟着师傅学,再到独立完成带电作业,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一年,胆大心细的王云龙只用了半年。他清楚地记得,2002年在郑州市城东路的一次检修中,他完成了一次带电接火。“那是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当时挺高兴,觉得终于出师了。”王云龙说。

  就这样,在带电作业班,他一干20年,记不得爬过多少次线杆,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抢修。在普通人看来危险又艰难的任务,王云龙做起来举重若轻:春天,高压线上挂着风筝,一旦下雨,湿透了的风筝有可能造成短路,王云龙穿着防护服爬上高压线,十几分钟就将风筝扯掉,排除了隐患;冬日,暴雪使市区多条配电线路跳闸,王云龙和同事们凌晨接到抢修通知后立即投入“战斗”,爬冰卧雪,逐条逐点进行配网故障处理,两天两夜人不卸甲,终于让所有线路恢复通畅……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不怕苦、不怕累的王云龙却说自己“爱偷懒”,总想通过一些发明创造来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工作效率。2011年“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中,他用自制的专用工具,使本该在40分钟完成的作业项目只用3分04秒就完美收官。

  在高压线上行走20载,这个由退伍军人成长起来的带电作业技术专家成立了配网不停电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不断刷新着一串数字:手握24项国家专利,参与编写10余本教材,5名徒弟获得国家和省级技术能手称号,参与省市重点工程电力设施改造230余项,去年“7·20”洪涝灾害期间连续参加抢修15天……

  如今,审核郑州所有停电计划是王云龙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郑州每个月停电计划有200多个,经过我们的筛选,约有四分之一转为带电作业,也就不会因为停电而影响群众生活。让群众‘无感’用电,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成功。”他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