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山河鉴初心——走近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王家耀院士

时间:2022-04-30  来源:河南日报

4月29日,王家耀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本报记者 蔡迅翔 摄

  河南日报记者 史晓琪

  他创造过很多个第一:带领团队研发了我国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图,开启中国地图新时代;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和军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引领专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研发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突破国外地理信息系统军用封锁……

  很多个第一托举起唯一。就在去年,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家耀,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探索,凭借在计算机地图制图综合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精准定位祖国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他也在用心定位自己的人生:一位创新不止的科学家、一名与学生共成长的老师、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逐梦“少年”。

  创新不止,破解“百年国际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王家耀以优异成绩从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那天,一本名为《计算机绘图》的英文版著作让他心头一动:既然计算机能绘制机械图,为什么不能绘制地形图呢?

  地图学是描述和表达地理世界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科学,但地图制图长期处于手工制图状态,中外学界多少人渴望改变这种理论先进而技术落后的状况!

  年轻的王家耀,也心怀这个梦想。

  作为教研组主管科研教学的副组长,王家耀开始着手计算机地图制图教师队伍的培养,选送教员到地方大学学习电子计算机及应用。1979年,他们开始招收全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本科学生。

  不过,那个时期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还处于将原有纸质地图数字化,而后再用计算机绘图仪重新绘制出相同比例尺地图的阶段。王家耀带着团队提出采用地图数字化方法建设地图数据库的思路,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了地图数据库专业本科班。

  现代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取代传统手工地图制图技术,是地图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则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王家耀团队认为地图数据库不能仅支撑地图制作,他们开始思考建立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全军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论证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几年后,自主可控军事地理信息系统成功研制,并推动创建了军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地图制图学学科也转变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这个学科先后被批准为军队和国家重点学科,王家耀于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建立地图数据库的作用和意义,还在于利用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库生产其他较小比例尺的地图,而这就要求计算机能对大比例尺地图数据进行综合。王家耀一直认为,制图综合是地图制图的核心问题。重要性加上复杂性和创造性特征,使得地图制图综合一直是国际地图学术界公认的难题。

  王家耀指导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该领域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1∶25万数据库的自动编图系统架构,并联合全国5所大学合力攻关,终于破解了这一“百年国际难题”。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尊重科学、创新唯实,这16个字是我这辈子做事的格言。”王家耀说。

  持之以恒坚持创新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懈怠,是因为他把个人的付出看得很轻很轻,把祖国的需要看得很重很重。

  双向奔赴,成就“有温度的教育”

  “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是崇高的。”王家耀说。

  从教60余年,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天职。

  这些年,他编写教材、授课、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可谓兢兢业业;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和“领军人才”“拔尖人才”200多名,可谓尽心尽力。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很多成为军地领导和学科学术带头人。

  培养学生,他也特别看重创新二字。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或论文选题,总的来说在导师从事的学科领域内。但具体论文选题,通常不应该是导师做过或想过的。如果导师做过或想过再让学生去做去想,那就不是探索创新。”王家耀说,这就促使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新问题、学习新东西。

  “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一边在付出、一边在吸收,这样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一直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真是其乐无穷!”总说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成就斐然的院士谦逊而平和。

  王家耀指导的博士生李宁说:“王院士特别操心,对我们尽了全力。只要看到跟学生研究方向有关的前沿资料,他都会随时发给我们。”“每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他都会打印出来,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修改。已经毕业的学生如果需要,他也是这样。”

  “王院士对我们要求很严,可我们跟他很亲。从研究院到食堂,往返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我们经常边走边谈工作,日积月累就有了很多收获。”李宁说,王院士的言传身教,让大家一生受益。

  去年,王家耀85岁,学生们做了个视频给老师送去祝福。视频里,他的学生有的头发已经花白,有的皱纹已爬上眼角。面对可亲可敬的老师,他们一个个孩子一般,笑靥如花,调皮可爱。

  这视频,王家耀看一次笑一次,深深地为学生们自豪,“我最高兴的不是自己出了什么成果,而是学生的进步、成长和成就,他们代表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未来!”

  科研事业是一场接力赛,甘为人梯提携后辈是为人师者的动人情怀。几十年如一日情怀不变,是因为他把个人的奉献看得很轻很轻,把年轻人的成长看得很重很重。

  步履不停,“80后”院士再创业

  2017年11月,河南大学联合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王家耀任院长。从此,他工作的主阵地转移到了河南大学。那一年,他81岁。

  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成功申报河南省时空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河南大学黄河研究院等平台;

  他带领团队聚焦时空大数据理论、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关键技术及应用模式研究,不断推动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军民应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

  他带领团队致力于“黄河大脑”及其智能感知系统、资源池和时空大数据平台“三要素”的研究,联合近40个相关单位筹建“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联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服务;

  他还完成了4部“测绘科技经典著作”的订正与公开出版,以及《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和《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的内容更新与再版……

  “‘80后’院士再创业!”河南大学的同事发出由衷赞叹。

  “王院士的工作干劲儿,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2020年疫情期间,他完成了1本专著、5篇论文。”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韩志刚说。

  只要不出差,王家耀每天都会准时到办公室上班。这位86岁的老人,给自己规划了今后5年的三大任务:一是撰写《地图哲学——哲学视野下的地图学》《时空大数据——理论、技术、应用》《时空大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院士自传》等著作;二是围绕“黄河大脑”及其“三要素”,培养一批以博士和博士后为主的科技创新人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出力;三是建设好几个“平台”的领导班子,老同志“搭台”、年轻人“唱戏”,保证“平台”长期可持续创新发展。

  继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之后,王家耀又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测绘科技工作者、老战士、老教师,国家和军队却给了我那么多荣誉,我常常惭愧做得还很不够。我愿意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为国家和军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给后人留下点有用的东西。”王家耀说。

  忘记小我报效家国是为人做事的崇高境界。几十年如一日不觉其苦,是因为他把个人名利看得很轻很轻,把实实在在做事看得很重很重。

  身处这个创新备受重视的新时代是一种幸福,“80后”院士王家耀,还在抓紧一切时间去做有用的事情……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