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行时 | 疫情下的你和我

时间:2022-04-12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怎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当下很多地方面临的严峻挑战。

  疫情防控是道考题,考验初心和担当,也考验智慧和韧性。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疫情下的你和我·讲述”系列报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不同岗位的普通人,展现他们克服困难、求新求变的鲜活故事。

  曹沛

  登封市石道乡农产品展销中心负责人

  “村超”转场记

  我叫曹沛,是河南豫珍集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去年10月,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方舟找到我,请我到村里运营“石道乡农产品展销中心”,想在乡村旅游线路上打造一个农特产旅游购物平台。从那时起,我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乡村旅游超市负责人。

  不瞒你说,当时我信心足得很。赵庄村我了解,就在嵩山脚下,这两年先后被评为“郑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河南省卫生村”,搞农旅融合前景挺灿烂。

  跟我预期的差不多,去年村超开起来以后,平均每天能接待游客七八百人,收入在1万元上下。红薯、南瓜、粉条、芥菜丝、芝麻糖、艾制品……村超主要出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很快总销量就突破25万公斤,还带动了近20名村民就业。

  今年3月,这轮疫情发生,掐断了我们红红火火的好势头,游客来不了,展销中心没了客源。货架也空了,给我愁得睡不着。

  疫情阻挡了游客的脚步,但发展的脚步不能跟着停。跟赵庄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商量,大家一拍即合:转场!迅速往服务周边群众转。

  我们围绕老百姓的需求调整货源,农特产暂时下架,取而代之的是鸡蛋、火腿肠、洗洁精这些生活用品。

  现在村超不光严格执行进门扫码、测体温等疫情防控措施,还推出了“无接触购物”,把收款二维码贴到店里,每件商品都有标价,老百姓买完东西,自己就能扫码支付。这不是为了赶时髦,毕竟疫情防控来不得半点松懈。我们也在尝试打造网上直播账号,把线下游客群体转化为线上购物客户,在网上继续卖本地特产。

  这一段时间趁天好,村里种果树种绿植,把环境弄得美美的,还排查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为疫情结束后接待游客做准备,村里到处都忙碌碌的。忙了好,忙了就有希望有盼头。

  搞旅游确实“靠天”,但更靠大家的脑子和手脚。(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杨志斌

  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街道盛世社区党总支书记

  守住小城烟火气

  我喜欢早上跑步,最近跑步时老是被人认出来。

  感觉像是一夜之间,我成“网红”了。上街区就这么大一个地方,“朋友圈”交集很多,我的餐饮店“探店”视频被不少人转发,三转两转,就火了。

  中心路街道盛世社区位于上街区的中心位置,辖区里有两条步行街、一条小吃街,各类店铺266家。发展多年,一批特色餐饮店让上街区“烟火气”十足,吸引了来自巩义、荥阳,甚至郑州市区的消费者。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餐饮店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我做“探店”视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辖区店铺增加人气,提振消费,提振信心,守住这份“烟火气”。

  刚开始,觉得咱是党员干部,在“探店”视频中“露脸”不合适,就选择只拍环境和菜品的画面,我在画面之外讲解和推介。结果网友们不买账,视频推出来没人气、没流量、没效果。后来“狠狠心”,出镜吆喝,没想到一下子成了上街区的“品牌”。

  有一条满香楼老式炒面的视频浏览量已经达到了7.1万人次。这家炒面店本来是一家夫妻店,现在扩大规模,又雇了几个员工,前来吃饭的人比之前多了不少。

  “探店”也有底线,我选择推荐的店面一定要满足标准——上街名店、干净卫生、味道独特。比如胖孩凉面、真味鲜包子等,本来就在消费者中有着很好的口碑,我的推荐只是扩大了影响,增加了人气。

  拍视频,我没专门学过,就是看着网上的“探店”视频照着做,时间长了,也摸索出来一些门道。比如要抓住菜品的特色,拍出仿佛菜品就在面前的感觉,勾起人们的食欲。还有,就是把最精彩的镜头放到前面,吸引网友观看。

  “探店”视频已经做了32期,下一步我打算做“减法”,控制“探店”频率,打造一些精品出来。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活动策划等方面深层次服务餐饮店,促进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徐建勋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 整理)

  付石垒

  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质保科高级经理

  打造最强“汽车心”

  从一个春天到又一个春天,不觉之间已快一年了。

  2021年5月,我从上海总部外派到郑州,支援上汽郑州发动机项目建设。踏上郑州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回家”了,也深知肩上扛起了建设家乡的一份重任。

  襄城是我的老家。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入职上汽集团,至今已有14年。

  发动机被誉为汽车的“心脏”。上汽郑州发动机项目是上汽集团在郑州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和产业链体系的重要一环,未来也将成为上汽集团全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基地。为了建成一流发动机厂,集团外派的13个“小伙伴”与郑州本地团队精诚合作,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大干快上。

  先进生产设备如何入厂调试、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如何快速建设……在一个个问题的破解中,上汽郑州发动机一期项目已试生产,实现了发动机的“河南造”。

  “匠心造‘强心’,使命育郑人”——这是我们外派团队的职责。要造一颗健康强劲的“汽车心”,需要从零件毛坯到成品生产整个过程的层层把关和高精度、高质量的全流程控制。在我所负责的部门,整个团队一直在树立“每一个都很重要”的理念,这里的“每一个”既是指每一个人,也是指每一个零部件、每一台生产出来的发动机。

  “外派”不是“镀金”,而是要实打实地把上汽成熟的管理、技术、理念等倾囊相授给郑州本地的团队,真正把一流的发动机制造基地交给河南。

  我已在上海安家,外派郑州后,时常两地奔波。受上海此轮疫情影响,我已两个月没有回家了,除了跟妻子、孩子视频对话,闲暇之时在“盒马生鲜”上帮家人“抢菜”,或许是我唯一能为家人做的事。

  愿疫情快点结束、人间皆安;愿上汽郑州发动机项目早日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标杆工厂、打造最强“汽车心”。(本报记者 王延辉 整理)

  温心怡

  河南农业大学辅导员

  学生在哪,我就在哪

  “老师,我快要长发及腰了。”听到男生风趣又无奈的调侃,我赶紧邀请理发师,将团委办公室改造成“爱心理发小屋”,同学们可以提前预约、错峰理发。

  担心封闭管理期间同学们闷得慌,我来回跑了好几趟,置办羽毛球、跳绳等体育器材,引导大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小李,考研复试准备得怎么样了?需要学院提供帮助吗?”“小董,肠胃炎好了没?可不要点外卖啊!”……我变得越来越爱唠叨,看见大家就有说不完的话。

  “有啥问题只管对老师说,老师帮你们解决”“今天是你的生日,来,尝尝这蛋糕好吃不”……封闭管理让有的学生心理焦虑,依托24小时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热线,我们辅导员可以及时为大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这些天,我很忙。但是,看到同学们疫情之下身心健康,学习生活都正常,就觉得忙得值、累得值。

  “学生在哪,我就在哪,我的阵地就在哪里。”这是我给学生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精准摸排学生健康状况、每日晨午检体温报告、学生请假外出及返校管理、全面排查行程轨迹、组织核酸检测……每天,我都要重复这些工作,不敢有一丝马虎。

  摸排工作看似简单,干起来其实没那么容易。为了不落下一名学生,微信不回我打电话、电话不接我去宿舍,一定要确保数据精准无误地上报。我还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线上会议等方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坚定学生抗疫信心,讲好疫情防控这堂“思政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战中,我和同学们始终心在一起。有深夜送高烧学生就医的担心,有听到学生身体康复后“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放心,有运送防疫物资来回奔波时学生一句句“老师辛苦了,做好防护”的暖心,有工作到凌晨数据清零后的舒心,有学生约我打羽毛球的开心,有深夜值班看到校园安好的安心,更有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的信心……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愿意永远做学生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那个人。(本报记者 史晓琪 整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