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新势力 点亮新河南

时间:2022-03-31  来源:河南日报

图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本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3月28日至2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文旅文创、媒体融合时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为主线、为方向,以创新为桥梁、为纽带,融合好传统和现代,结合好科技和创意,用新技术、新理念让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活起来”。当前,我省正在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文旅行业也在全方位重构重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涌现出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文旅新项目、创意设计美学空间等文旅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新概念,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数字赋能,“指尖”玩转博物馆

  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

  打开网页,点击“白玉线雕鹰”最新采集的三维文物图像:“无限”放大,360度翻转,每一处线刻、纹饰都尽收眼底,2800多年前的玉鹰瞬间“活”了起来。这是3月28日,平顶山博物馆馆长尚彬向记者展示的一幕。

  “文物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尚彬说。当前,平顶山博物馆正在筹建数字博物馆,首期遴选了60件精品文物进行高清照片建模并制作视频,为观众打造“指尖”上的博物馆,将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全面推出。

  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文物文创带来了无限可能。不久前,由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策划举办的“金相玉式”专题展览撤展后,河南博物院迅速推出“金相玉式”数字展厅,观众动动手指便可以随时欣赏23家文博单位近300件金玉特种工艺精品文物的风采。

  南阳市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认为,借助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博物馆当下重要的着力点。从长远来看,数字博物馆是真正“永不落幕的博物馆”,会被更多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所接受,而且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能够为博物馆专业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博物馆文创数字藏品成了新风潮。自去年年底以来,河南博物院与支付宝合作,先后发布了妇好鸮尊、青玉虎形佩、人首蛇身玉饰、莲鹤方壶、云纹铜禁等文创数字藏品,每次上线即被“秒光”。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以文物元素为基础开发的文创数字藏品是根据文物信息进行二次创作后,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一种新型藏品,消费者购买后可获得依托区块链技术赋予的唯一标识编码,可以转赠但不能交易,也由此真正实现让“让高冷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家“十四五”规划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文物科技创新也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布局中,每年将列支4000万元,对博物馆、大遗址等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事业“火”起来。

  拥抱元宇宙开启新体验

  河南日报记者 刘春香

  “跳出龙门看龙门,一场《无上龙门》体验下来,对龙门石窟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了解。”

  连日来,龙门石窟古街上演的《无上龙门》全息天幕秀引得游客纷纷点赞。

  剧情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讲起。一群群红色鲤鱼聚在龙门下,奋力跳跃。突然,出现一条金色巨龙,在游客身边呼啸而行。镜头向上,伊阙之战鼓角齐鸣。接着,游客“置身”莲花洞内,随后又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游客尽享裸眼5D视觉盛宴。

  12分钟的影片将洛阳及龙门石窟的深厚历史文化与数字化技术融为一体,引发了人们探究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

  像这样让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文旅项目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我省各文旅景区、文博场馆焕新出彩的“流量”担当。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内涵。

  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背景下,虚实结合的方式以及沉浸式体验与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方向不谋而合,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是国内沉浸式体验的“开拓者”之一,通过对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及背后故事的挖掘,成功地将一幅名画打造成名园。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表示,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文旅文创融合实践,找到了让文化常新、景区长红的密码。

  游客排着长队,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21个剧场里,打开一个个剧情“盲盒”。忽而坐定式,忽而站立式,忽而行进式,不同的观剧方式,让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游客在这里读懂了河南,读懂了中国。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尤其是洛阳,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业基础较好,为开发文旅元宇宙产品提供更多空间和可能性。”风雅六合创始人尹泽森称正与有关市县深入对接,落地“元宇宙”沙盒文旅项目。

  从元宇宙智慧旅游大会“虚拟人”参会的创意玩法,到虚拟数字人“刘伶”云台山元宇宙世界奇幻旅程,再到打造《堡垒之夜》的沉浸式游戏音乐节,我省多个元宇宙新文旅场景近期亮相,为游客开启了更多想象空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开发,未来,河南将有更多沉浸式体验创新项目落地。

  艺术创意,让生活更有滋味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3月30日早晨,高峰期的郑州地铁一号线黄河南路站人来人往,不少游客被站台里的钧瓷浮雕吸引,细细观赏起来。

  对于郑州市来说,地铁站是崭新的公共文化空间,经过多年努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等元素一一

  嵌入到郑州地铁的基因里,艺术、创意与科技的融合,把这座城市厚重悠久的过去、蓄势待发的现在和满怀憧憬的未来,连接在了一起。

  日前在网上举办的郑州市雕塑壁画院2012—2022地铁壁画展,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郑州地铁公共空间文化艺术长廊的关注。郑州雕塑壁画院原院长张松正说,艺术可以提升空间的品质,地铁站点的艺术作品,不仅为郑州地铁的公共环境增添一抹亮色,还以此为依托弘扬了厚重的中原文化。

  除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传统的乡村、老旧的工业街区,也因创意设计发生蝶变,有了另一种滋味。

  走进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的芝麻街1958双创园,扑面而来的复古时尚工业风,让人眼前一亮。法桐树掩映着一幢幢红砖墙老厂房建筑,超大采高液压支架与沿街的音乐酒吧、咖啡厅相得益彰。科创的“高大上”、文艺范儿的“小清新”与工业风的“独特锈迹”,在这里交相辉映,传统工业街区晋身艺术网红打卡地。

  美丽乡村信阳郝堂,街道、庭院、房屋等处处彰显着创意、设计的力量;修武大南坡村,乡土、风物、民俗,在画家、摄影家、建筑雕塑艺术家手中重新焕发生机,文化、艺术的力量,融入乡村的田垄和场院。

  如果说郝堂村是豫南乡村的代表,大南坡村则是河南北方农村新崛起的力量。省美协主席刘杰说,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美学引领、艺术点亮,花最少的钱出最好的效果。中原乡村千千万,做出自己的味道才是正理。

  从单位办公陈设到社区街道景观,从村落到城镇乃至于都市,艺术设计无处不在。张松正说,他们正在策划在郑州举办“大河上下低碳雕塑艺术展”,以此推动黄河文化雕塑园建设,讲好黄河故事。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