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屏两地一线牵 | 春风又吹黄河岸

时间:2022-03-06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与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连线。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骋宇郭远哲摄

梁留科委员在北京通过视频与本报记者连线。受访者供图

黄河郑州荥阳段波澜壮阔、水清岸美(3月5日摄)。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早春时节,黄河郑州市区段,春风拂面,游人如织。千里之外,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一次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专门提到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千秋大计”,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与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全国人大代表、孟津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连线,“云端”畅谈他们与黄河之间的故事,就“建设幸福河”这一美好愿景积极探讨、建言献策。

  以崇敬之心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黄河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十年来,梁留科的提案基本上都与黄河文化有关。“年轻时,我在开封上大学,铁塔的底座比黄河河床要低十几米,从那时起,我就对黄河文化很感兴趣,并持续关注。”梁留科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才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围绕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梁留科提出打造“两带”:一是通过实施中华文化地标工程,构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带,根据中华文化的元体,打造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主地标工程,包括二里头、黄河楼、黄河博物馆新馆等,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二是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中华文化自信标识带,加快推进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同时,建设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依托二十四节气,争取黄河国家气象公园试点等。

  “要以崇敬之心,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为了做好这次提案工作,梁留科多次到黄河沿岸调研,并参与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工作,其中,洛阳市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已顺利通过验收。

  以感恩之心保护黄河生态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前不久,全省首次自然保护区水鸟资源监测工作圆满结束,在本次水鸟同步调查中,工作人员在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鸟类栖息地内,意外发现了104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这是近十年来郑州境内发现的大鸨最大种群。

  常年和黄河打交道的潘佳良对黄河生态的变化感触颇深:“前些年,黑岗口河段附近抽沙船、餐饮船遍布,毫无生机活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如今,这里草长莺飞,水天一色,渔家乐不见了,附近群众还依托黄河景观发展起旅游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从小就生活在黄河边,近些年,黄河治理成效日益显著,黄河岸边已成了孟津的后花园,每到周末,不少游客都会来这里放松。”吕妙霞对黄河生态环境改善深有体会。借着生态环境改善的东风,吕妙霞把农业产业引到黄河边,打造以草莓、西瓜为主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把农业做成了旅游业,把产品做成了商品。

  前不久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吕妙霞表示,乡村振兴,我们黄河岸边的乡亲们更要跑在前列,她建议在农村建立科技人才工作站,让科技走进乡村,助力黄河岸边的乡亲们实现乡村振兴梦。

  以呵护之心确保黄河安澜

  河南位于黄河“豆腐腰”部位,悬河问题突出。去年秋天,黄河发生3次编号洪水,黄河河南段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

  当时,黄河开封段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共计194次,成为整个黄河上出险最多的地方。“我们谋在河势变化之前,抢在险情发生之初,护在工程重点部位,成功保住了工程安全,确保了黄河大堤安全。”潘佳良说。

  得益于小浪底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槽不断萎缩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主河槽平均降低2.6米,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黄河主河槽过流能力显著提高,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小。

  黄河安澜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黄河流域实施小浪底调水调沙、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有效减缓黄河泥沙淤积,逐渐构筑起了稳固防线。

  去年,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工程上矗立起一尊铁犀。它是明代“镇河铁犀”的复制品,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幸福牛”。潘佳良说:“从‘镇河牛’到‘幸福牛’,我们离‘幸福河’越来越近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