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一事一策”考验党员干部的智慧与担当

时间:2020-04-17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干部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关键、最根本的人的因素。“一事一策”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事一策”,就是解决一件事情,要有一个具体的对策,要因地、因时、因事、因人、因环境治宜,不能大而统之、笼而统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本质上是处理急难问题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以动态变化发展的视角来灵活处理事情,无论事情大小,决定每一个对策,都要做到精准、精细,这个过程凝聚着党员干部创新创造的智慧。

  针对这次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十六个字也成为指导各地实践、战胜疫情的基本方略和原则。如何做到科学和精准?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就体现在如何落实“一事一策”上。

  落实“一事一策”,首先要有担当意识。“一事一策”是有风险的,敢不敢、愿不愿“一事一策”是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善不善想事、能不能干事的“试金石”。这次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取得目前阶段性重要成效,与全国各地党员干部认真落实“一事一策”分不开。各行各业、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措施、积极应对,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比如,一边是医护人员纷纷“逆行前线”,另一边是“零感染”的硬要求;一边是复工复产复市,另一边是“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应对这些情况,没有标准答案。要做到两全其美,只有“一事一策”、主动作为。从“一事一策”中识别干部、考察干部、提拔干部,是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条有效现实路径。

  落实“一事一策”,要吃透中央精神。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员干部一方面要紧紧抓住这个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因时、因地、因条件做出自己的判断、权衡利弊、制定策略。不搞“文山会海”、不搞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搞以方案落实方案。既不搞“一刀切”,又不简单“抄作业”;不要“上级说了算”的“等靠要”,而要“我来做做看”的“严细实”。

  落实“一事一策”,更要心怀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一事一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只有心怀人民,才能扛事,才有动力为民办实事,才能做到“一事一策”。当前,在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工复工复产问题时,各地“点对点”包机、包车,为农民工的健康护航、生活解忧。所有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心系人民,心怀人民,拥有人民情怀的具体表现。

  落实“一事一策”,也要切实进行实地调研。“一事一策”不是对照上级文件的“修修补补”,不是“拍脑袋”“急转弯”,而是要俯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为了应对当今社会数据信息庞杂化、复杂性的特点,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

  落实“一事一策”,还要练就工作闭环的真功夫。工作闭环管理要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样样有交代。“一事一策”,就是要形成“决策—执行—决策”全周期管理的闭环,注重科学执行全过程,注重执行结果和实效,切忌针对一件事情、制订一个方案、留下一堆文件就万事大吉。管理一个部门如此,治理一个社区也是如此。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大到治病救人,小到测量体温,都需要我们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只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一事一策,才能形成善治良治,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