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 拥抱新时代 | 回兰考:老板当支书带全村致富

时间:2018-08-29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0年波澜壮阔,40年砥砺前行。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来一亿河南儿女所取得的成就,大型微纪录片《出彩河南人》已于今年8月1日正式开机拍摄。用20集光影浓缩河南改革开放40年成就,大河报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策划报道也正式启动。

《出彩河南人》 “变形记”——代庄人的带头人 从一名金店老板到村支书

20集光影,我们从兰考出发。

在兰考县代庄村,有一名特殊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叫代玉建,是一名“80后”的村支书。2014年,他从一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老板,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注扶贫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的媳妇给他算过一笔账,如果他安心在郑州做生意,一年至少能多挣600万,但在代玉建的心里却有另一笔账:2014年回村时,人均年收入4600元,而到了2017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1600元。

返乡后至今,县人大代表、乡党委委员、乡武装部长、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曾肩负过很多的“角色”,但在这些众多的“头衔”中,代玉建说自己最看重的,便是“人大代表”这一身份。“兰考、代庄生我养我,有能力了肯定不能忘记家乡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让乡亲们过得更好,就是我这个基层人大代表最大的追求。”代玉建说。

                                                

                                                                      中共兰考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供图

1982年

每当提起当年,胃还会条件反射“泛酸”

说起1982年,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村民陈胜利的胃便会有“条件反射”一般的不适:“想起那时候嘴里就会冒出来红薯味儿,胃里就想泛酸。”

红薯,在现代不少都市白领看来是一种健康食品。尤其是它能带来“饱腹感”,更是一些正在减肥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

而在30多年前的兰考代庄村,人们同样因为这种“饱腹感”,把红薯选为了“主粮”,但在当时,这种选择却是一种无奈。

蜿蜒5000多公里的母亲河在我国版图上留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这其中的最后一弯,便留在了兰考,但与之同来的,还有风沙、盐碱和内涝。

“俺村北边是沙地,南边是盐碱地。旱天北边绝收,涝了南边绝收。”陈胜利说,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让代庄村人无奈地选择了易成活的红薯作为当时的主要农作物。

红薯片,是代庄村人30年前最为熟悉的一种口粮。拿起从地里收获的红薯洗净,用类似于木工刨子一样的工具刨成薄片再风干。吃的时候就用白水煮煮,红薯所富含的膳食粗纤维便能让人有种“已经吃了不少东西”的错觉。

“咱脚底下站的地方原来就是一片大沙丘,那是俺村最主贵的地方。”年纪比陈胜利略小的代庄村9组村民代红,站在如今村委会前已完成硬化的广场上说,这片水泥地在近40年前就是代庄村人的“厨房”,全村老少的重要口粮红薯片,通通在这片沙土地上风干晾晒。

饿了就吃红薯,这固然能填饱肚皮,但那些用红薯片“堆”出的饱胀感,还带来了烧心、泛酸等不适。即便是这种饱腹感,也不能满足代庄村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吃完了红薯、棉籽、榆树内皮,陈胜利的母亲还曾带着姐姐前往徐州等地要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给家里省出两个人的口粮。

这一年5月,代玉建出生在代庄村一户普通农家。

据史料所载,1982年前后,对于兰考县的农业生产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年份。是年8月,黄河猛涨,兰考县5个公社36个大队共计一万两千户人受灾,119200亩滩区秋作物全部被淹,远近有名的“要饭县”兰考又一次雪上加霜。

也正是在这一年,兰考县的农业发展悄然发生了转变。

据《兰考县志》记载,1982年受灾后,兰考全县系统进行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对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当年6月,中国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综合治理商丘盐碱涝害项目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信贷协定”,在这一河南首次引用外资的农业项目中,包括兰考等在内的豫东五地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盐碱、沙荒、低产田综合治理。而也就在那年12月24日,河南省全省农业劳动模范评选工作结束,共评出农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2029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评选劳动模范数量最多的一年,河南农业即将迎来大发展的信号已充分显现。

                                                

2002年

代玉建“下海”,代庄村也有了新变化

代玉建是家中的“老幺”,家人没让他吃过太多的苦。但有一句话,他却从小就听家人唠叨:“兰考人出去要饭全国有名,咱代庄村又是兰考最穷的地方。”

1999年,代玉建高中毕业后考入位于省会郑州的中原工学院,成为一名大专生。但或许是打小家长给他灌输的“贫困记忆”已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咋早点赚钱,咋赚更多的钱,便是代玉建当时想得最多的事儿。

“现在时髦话叫勤工俭学,那时候就是想出去挣个吃饭钱,家里条件毕竟有限。”代玉建回忆说,自打来到郑州之后,自己便再也没有让家人给自己出过生活费。

代玉建在郑州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餐馆给别人“打下手”。

回忆起近20年前与代玉建的一次偶遇,代庄村村民贾爱忠也觉得很有“穿越感”:“在郑州一个市场门口碰上了玉建,虽然多少年没见面了,但他跟老乡亲得很,说啥都把我拽到他们店里,给我调了一大碗凉皮,吃撑了都没吃完。”

在勤工俭学的摸爬滚打中,代玉建渐渐熟悉了商人的角色,能吃苦、有“眼色”的他渐渐在生意场上站稳了脚跟。从最初的刷盘子到逐步有了自己的小店,代玉建稳扎稳打,将自己生意逐步扩展。“毕业前我攒的钱当时都够买一辆桑塔纳了。”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日子,代玉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而这些年来,代庄村人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靠红薯充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此时的陈胜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虽然生活谈不上多么富足,但在老二出生时,他还是东拼西凑准备了近1000元,杀了头家养的肥猪,给儿子办了一个“排场”的满月宴。

而对于代红来说,变化则更为明显,他已摆脱代庄村人世世代代只愿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的习惯,转而开始栽培苹果。而瞄准经济作物发力,也让他在当时获得了4倍于种植传统作物的收获。

虽然在郑州已成为一名小老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有一件事却始终令代玉建耿耿于怀。

从上学时便开始走南闯北的代玉建,具备一个特殊技能,但凡是河南人,说话透着家乡口音,不出3句话,代玉建基本都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在一次应酬中,代玉建听出同桌一人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兰考口音,便向他求证老家是哪里。

但无论代玉建怎么追问,这人总是岔开话题,在众人面前却始终没说出“兰考”二字。

饭后分手时,代玉建再一次凑到了这人的旁边,直接问他:“是兰考的吧?为啥不说?”

这个老乡直言不讳地说:“我也早听出来你也是兰考的,但咱老家要饭的多,名声不好,我是做生意的,说老家是兰考的嫌丢人。”

这样一句话,深深戳进了代玉建的心里,让他记了近20年。

同样是2002年,兰考的一片小麦田中,又迸发出了新的希望:是年1月,由育种家沈天民培育,在兰考县生长的“优质、多抗、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课题纳入国家“十五”期间“863计划”,这也是农业大省河南首个纳入该计划的研究课题;同年,兰考县还建立起了全省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在满足“吃饱”的基础上,兰考农业已开始向高效、优质的方向大步迈进。

放眼当时的河南农业,“质”与“量”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一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170万亩,对比上一年增长43%;同年11月,河南共有19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8家肉类加工企业,成为首批进京“放心食品产品”的供应企业,面粉、方便面、速冻方便食品、味精等粮食加工产品,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2014年

从老板到村支书,花90万元建村部却被村民批评

2014年,无论对于兰考县、代庄村还是代玉建,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莅临兰考县考察、指导;这一年,兰考县向世人做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郑重承诺;还是这一年,在郑州经营生意已颇具规模的代玉建,毅然决定返乡,回到生他养他的代庄村。听闻代玉建萌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一时间他的“朋友圈”如同炸了锅一般,更有朋友直言不讳地说:你疯了吧?

“说啥的都有,有说我挣了钱回来‘显摆’的,也有说我回来‘镀金’的。”代玉建回忆,为了阻止他返乡,他的母亲甚至还跟他打起了“冷战”,一连半个月都不给儿子说上一句话。

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理解情有可原。是时,代玉建共经营着黄金饰品、宾馆、饭店、网吧等二十多家店铺,生意做得很大。

放着郑州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村里“讨苦吃”,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2014年春节前,多年未返乡的代玉建回到了老家,但几年都不曾改变的村容村貌刺痛了代玉建的心。

“还记得那个不愿承认自己是兰考人的老乡吗?我生意就算做得再大,说起‘老家’就好像人家捣脊梁骨一样。”代玉建说。

2014年5月,代玉建当上了代庄村第一党支部书记,同年11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又当选为代庄村党支部书记。

“做生意可以,但未必能当好一个村支书。”代玉建说,刚回村时的遭遇,让他险些一走了之。“我把钱散出去,还能买不回个好?”刚回到代庄村的代玉建那时还习惯于用商人的眼光审视身边所发生的事。在接任代庄村第一党支部书记不久,看着“连厕所都没有,三间黑咕隆咚的小屋”这样的村部,代玉建前后拿出90多万元,为村“两委”盖起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并把自己的住所安在了这里。

但没承想,这样的“苦心”却换来村民给他起的新绰号:“飞鸽牌干部”。在当时的代玉建看来,当村支书也就是多给村里拿点钱、办点事,但在当年7月,代庄村举办的一次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不少党员向代玉建“开火”:说他是一名几个月也见不到一次面的“飞鸽牌干部”。

面对这一说法,刚开始代玉建不仅委屈,还很不理解:“天天守着你们,一起过穷日子就好吗?”但在这之后,代玉建较上了劲儿,开始在代庄村扎下根,忙时几周也顾不上回一趟郑州的家。

这一留,他的心思也自然地沉了下来,他也终于想明白,村民们要的不是“接济”,而是能有人带着他们脱贫致富。

                                             

2017年

兰考脱贫了,代玉建彻底把代庄村当成了家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定格在2017年3月27日。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焦裕禄战斗过的地方终于摘掉了那顶“穷帽子”。

脱贫不是形象工程,需要真干、实干,在兰考县整体脱贫的背后,代玉建和代庄村乡亲父老之间发生的故事,便是对“脱贫”二字极佳的诠释。代庄村在兰考称不上“大村”,501户共计2100人,耕地规模约有5000亩,虽不是贫困村,但经济水平绝谈不上富裕,全村人均收入未达兰考的平均线。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10人。

怎么利用自己经商的人脉和经验让村民们致富,是代玉建这几年想得最多的问题。农业种植是门技术活儿,而且在大自然的面前往往显得很脆弱,基于此,代玉建在回村当年就创办了怡心种植合作社,号召村民加入其中“抱团取暖”。

聊起合作社的事儿,代红对记者说:“这两年俺家的事儿,最有代表性。”“花了快20万元,也没能留下俺弟弟,欠下的债也成了大包袱。”代红告诉记者,2007年前后,弟弟罹患尿毒症,一家人拼尽了全力,也没能挽救回弟弟的生命,前些年因种植苹果所攒下的“家底儿”也被耗费一空,全家人开始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而从2016年起,要强的代红开始尝试种植葡萄。由于肯吃苦、勤快、会管理,种植当年,代红便依靠10亩大棚葡萄脱了贫。眼看日子渐渐好转,春节前的一场寒潮再次给代红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三个大棚的棚顶被掀,绿油油的葡萄苗一天之内就变得枯黄。但由于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利用代玉建给社员购买的农业保险,代红获得了1.5万元的赔付。

“说得再好,不如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成。”代玉建介绍说,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先后带领社员种植大蒜,组织贫困户到武陟学淡水养殖,到鄢陵学苗圃种植,到宁陵学养鹅技术,到中牟学大棚草莓种植。几年来,他先后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22万元,又对社员无偿帮扶资金达6万元。

回村4年来,由于扶贫工作越来越忙,代玉建在代庄村一住就是几个月,回不了郑州,顾不上生意。代玉建的媳妇给他算过一笔账,如果代玉建安心在郑州做生意,一年至少能多挣600万,但代玉建心里却有另一笔账:2014年回村时,人均年收入4600元,而到了2017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1600元。

2017年,兰考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迎来新的利好。兰考县积极推动瓜菜、食用菌、经济林三个产业的发展,对温室大棚、塑料大棚建设加大奖补力度,从2017年6月起,每新建一座温室大棚,政府奖补3万元,每新建一座塑料大棚,政府奖补6000元。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