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毛杰:再谈推进教育公平

时间:2010-03-14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在胡锦涛到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发言

        我叫毛杰,是来自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的一名基层代表,教书、当班主任,20年啦。今天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把中学家长、教师、学生的心声在此与总书记交流。我想谈一点感受,两点建议。

        一、一点感受: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实事求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目标愿景激励人心。尤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受鼓舞,既感到自豪,更感到肩上的担子与使命,我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生源大省,仅在校生就有2789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要多一些,人口大省办教育特别不容易,而人口大省办好教育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些年无论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都得到了大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占到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二十,仅2009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就达到了87.6亿,惠及1300多万学生,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先进省份;五年职业教育攻坚开局良好,也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上成效显著。教育的发展提振了老师们的信心,但是河南在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上却在全国倒数,与老百姓的期望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下面我就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想提两点建议:

        二、关于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两点建议:

        1、建议以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均衡为出发点,加大对人口大省教育投入的力度。

        以河南为例,(1)河南教育经费占到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比例在全国是不低的,但被巨大的人口平均后,生均教育经费则在全国却排在后列(28.29甚至30位)。在河南办教育特别难,校长的压力特别大。一方面面对办学经费不足,一方面面对群众对子女接受好的教育的强烈要求,两难境地,压力非常大。

     (2)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压力最大的还是河南的高考,每次两会前很多家长都让我呼吁这个问题,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万军几十万马过独木桥。这些年河南高考考生高居不下,每年近100万考生,而一本录取率只有3%。一方面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及各部属院校在河南投放的招生名额少,一方面是河南自己的高校资源极为有限,211高校只有郑州大学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只有郑大和河大两所,985高校没有一所。以中国的名校录取为例:河南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100万,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在河南录取不足160人,才相当于北京最好一所中学的录取人数。上海每年考生不足12万,上海两所最好的大学在上海本地录取2600人,而在有近100万考生的河南,一所录取不足50人,一所录取不足80人,共计130人。20倍的差距!所以河南考生高招分数很高,却没学上、没好学校上,想上清华北大要高出一本线80100分,想上一般的一本大学也要高出一本线40分左右。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中学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很难推进,孩子们牺牲个人爱好,牺牲锻炼和休息时间拼命学习,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里压力过大,甚至有些家长想方设法走高考移民的捷径,加重了家长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所以建议加大对河南第一生源大省的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在项目资金划拨上,不要只看总量,按总量河南与其他省份也许差距不大,按人均河南就太低了。应按生源经费的全国平均数给河南划拨,要求还不算高吧;其次,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河南地方高校的建设,以郑大、河大为引领,建设一批在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在招生名额分配上,应向中国政法大学学习,以各省的考生人数为基数,均衡的进行招生名额的分配。当然我们理解当地政府对当地高校给了一定的投入支持,但省内省外至少不能有如此大的悬殊。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机制下,招生名额投放的公平对考生来说是最大的公平,只有机会均等了,才能真正在生源大省在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使河南巨大的人口压力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原崛起。     

        2、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的进程中,要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调研,谨防一个误区:

      (1)教育均衡化,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削尖拉平,大家齐步走,甚至让发展快的学校慢下来,而是建峰填谷,好的更好,薄弱的提升,即在原有基础上,使各级各类学校均有所提升。均衡化不是千校一面,而应该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如台湾教育界提出的“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一个都不少”。特色是一个学校持久的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各个部门应努力为教育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校长静心办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如目前在部分省市推行的中学校长教师流动制,在中学反响很大。出发点很好,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校长、教师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容易滋生短效行为,不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延续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同时由于教师住房和交通问题增大了教育的投入,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简单地把高中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到各个初中学校去,这样中庸的教育实践,既不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也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压力很大。最适合孩子基础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2)教育均衡化,不应该把普及教育与优质教育事业对立起来,我们关注教育的公平、均衡和普及,不等于不承认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差异,我们正确理解有教无类,但更应该因材施教,有感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匮乏,所以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今天,英才培养、一流学校的建设还要同时提高到议事日程。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不是大众化教育出了问题,而恰恰是中国的英才教育出了问题。

        最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展联合衔接、培养优秀人才的实验,就拔尖人才的培养从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均衡教育加因材施教、普及教育加英才培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谢谢总书记,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