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代表病因多

时间:2006-07-19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哑巴”代表,是指那些在各种会议上从不发言的人大代表。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既能积极参加活动,也能按时出席会议,还能参与各种表决,但就是从不发言表达个人主张,也不会在讨论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开会,对于人大代表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谈意见、讲主张、做表决,都要在会上进行。人大代表就是要通过“开会”的方式和途径来替百姓说话,为百姓谋利。一言不发如何替群众“说话”?不替群众说话,群众推选我们还有什么意义?代表“哑巴”,事关人大职能的发挥,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是个小问题。

  要解决“哑巴”代表的问题,只对他们提要求、做批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找出他们“哑巴”的原因。笔者对此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的“病因”并不全在自身,而是源自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有话不敢说。有些性格内向或来自基层的代表,平时干起本职工作来是把好手,但让他到会场上抛头露面,当着许多人的面谈看法讲意见,他就心底发虚、头上冒汗,甚至大脑一片空白,当然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这类“哑巴”的病根儿在代表自身,是综合素质不够高造成的。

  有话不会说。这类代表本来是有话要说的,但因自感语言或专业术语匮乏,不知怎么措辞才能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随便说说,又怕别人笑话自己词不达意,水平太洼。于是便强忍住不说了事。这类代表有自身的原因,但人大常委会组织学习、培训不到位也应该算原因之一。

  有话不“让”说。各种会议一般都有主持人,主持人引导、点拨、插话、作结的水平,往往直接决定着会议发言的热烈程度和会议的质量。那些善于引导、点拨的主持人,能让与会者争相发言,甚至能使“哑巴”说话。而那些不善于此道的主持人,则往往调动不起与会者发言的积极性,致使气氛沉闷,甚至有些本来准备了发言的代表,也会因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变成“哑巴”。这类“哑巴”的病根儿在会议主持人身上,怪不得代表。

  有话不屑说。代表们在会上提的意见和建议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也是影响代表发言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代表们的发言有时看似“随便讲几句”,实际上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如果精心准备的意见、建议经常被抛到一边儿打入“冷宫”,他们便会认为说了也白说,甚至心中会有怨气,从此便以沉默来表示不满,再也“不屑”于到会上发言。这种类型“哑巴”,病根在于对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督办落实不力,也不能责怪代表。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哑巴”代表虽然表现相同,但其病因却各不相同,需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对有话不敢说的,一是可以多制造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敢于面对大庭广众侃侃而谈;二是今后选举人大代表时要把好“入口”关,多选拨综合素质比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发挥代表作用的人当代表。“茶壶里煮饺子”型的人才绝对不是人大代表的最佳人选。对有话不会说的,要靠抓好学习、培训来解决,多向代表发放有关资料,畅通知政渠道,让代表既知道“说什么”,更知道“怎么说”。对不“让”说的,要靠提高会议主持人的水平来解决。目前部分地区实行的常委会议由主任召集,副主任轮流主持的做法比较好。各副主任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主持水平越来越高,发言气氛越来越热烈,“哑巴”自然就越来越少。对不屑说的,别无它法,唯有靠加大代表建议督办落实力度,让代表说了不白说,一句算一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说了白说,谁还愿意说?

  归根到底,要解决“哑巴”代表的问题,还得从人大常委会自身工作中找出路。从代表的推选、培训、监督、评议,到每次活动或会议的组织、主持,都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只要制度完善了,措施到位了,就算是真正的哑巴当了代表也能照常履行职责。反之,“喇叭”也可能变成哑巴!

  ( 杨书强 )

来源:人民网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